“解校长,我准备让雷昶四人带杏林之星的学生,他们四人坐诊的时候,每人每天带两名学生,每个人一周可以带十名学生,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脉象的感觉。”柳平提出想法。
“老师,我们还是学生呢,会误导学弟的。”雷昶满脸惊慌,急忙推辞。
“柳平,详细说说你的想法。”解铭康也有些不解。
“我是这么想的。”
柳平脸色一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中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医理、病例和药理是可以传授的,但对脉象的感觉,只能通过实践,慢慢感知。
如果四十名学生跟着我坐诊,接触的病例不会太多,他们跟着雷昶四人,接触的病例一定少不了,有利于学生提升对各种脉象的感知。
每天不能跟着雷昶四人坐诊的学生,要么学习基础知识,要么练习针灸。
成立杏林之星二班,我仍然传授学生中医基础,包括医理、病例和药理,以及针灸基础,二班由宗自德和韶雪珺负责。
雷昶四人已经不用跟着我坐诊了,如果遇到特殊病例,我可以去现场知道。
学校再给我安排四名博士研究生,我坐诊的时候,跟着我。”
解铭康明白了柳平的意图,就是尽可能地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快速提升学生成绩,多培养中医人才。
十几名老教授,低声议论。
“我觉得柳教授的想法合理,雷昶和钱滢原来是我带的博士,我已经没什么可以传授的,他们二人跟了柳教授以后,进步有目共睹,我认为他们可以带学弟。
最主要的原因是,杏林之星的学生不是学习诊病,而是为了感觉不同病例的脉象。”
卢键华副校长首先表态。
“我同意柳教授的建议。”解铭康也表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