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三年九月十九日,紫禁城奉先殿。
“踏踏踏”
整齐的脚步声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一队队禁军衣甲鲜亮,手持各色旗帜和仪仗,迈着整齐的羽林步进入殿前广场。
明代宿卫禁军之一,设羽林左右卫,与金吾前后卫、虎贲左右卫、府军左右前后卫合称十卫,称亲军,轮流值勤,为皇城守卫。
大明羽林卫是明朝时期的一支特殊部队,它是距离皇帝最近的近卫部队之一,其成员都是身材高大、精神抖擞的宫廷仪仗队员,而他们的出身皆选自各地官宦家庭,身份显赫,被视为皇帝的亲信。
大明勋贵家族世子,在继承爵位或者任命其他官职前,大多供职在这些亲卫中,为皇帝左右臂助。
之后的清朝也继承了这点,收世家子为御前侍卫,赏黄马褂。
羽林卫作为皇帝身边最近的护卫,为了彰显皇威浩荡所以有自己独特的行进步伐,这就是大明羽林步。
大明羽林步的步伐被称为雁行步,向左或右斜着迈步,规律性强,步幅较小,能够在保持行军速度的同时迅速变换阵形,保持整齐划一。
在羽林卫在殿前广场摆好仪仗后,一架步辇在众多太监前呼后拥下出现在这里,随着步辇放下,隆庆皇帝一身皮弁服出现在广场上。
站在大殿前,隆庆皇帝抬头看了眼威严的奉先殿,一时竟有些发愣。
“皇爷,吉时到了。”
身旁的大太监腾祥看到皇帝呆立当场,于是低声提醒道。
今日,是按照大阅礼仪注来奉先殿用告词预告的日子,因为不是最重要的日子,所以并没有选择冕服前来,而是常服出现在这里。
按照明制,冕服只有在皇帝祭祀天地、宗庙以及正旦、冬至、圣节时穿着,祭社稷、先农和举行册拜时也穿戴。
所以从用途上也能看出来,一年里其实皇帝也穿不了几次。
相对来说皮弁服就成为明朝皇帝大部分时候参加重大仪式时的穿着。
皮弁服制定于洪武时期,永乐三年更定,一直使用到明末。
其作用是皇帝在朔望日视朝、降诏、降香、进表以及藩属国朝贡、朝觐时则穿皮弁服,嘉靖时又规定祭祀太岁、山川诸神时也用皮弁服。
被腾祥提醒,隆庆皇帝也回过神来。
此时他表情肃穆,迈着稳重的步伐,一步步向着大殿走去。
上得台阶,走到大殿门前时,殿门前值守的两名小太监抬手轻轻推开关闭的殿门,隆庆皇帝随之就走入殿中。
进殿后,入目的就是密密麻麻的牌位,这些都是大明朝历代皇帝的牌位,正中间的自然是太祖朱元璋,左右是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等,按照顺序摆好。
隆庆皇帝知道,百年后,他的牌位也会被摆在这里让后人祭祀。
按照祖宗定下的规矩,向牌位行礼后,他就在心中默念早已准备好的预告词,其实就是说他明日将于北郊大阅官军云云。
预告词是翰林院草拟,内阁修改后交上来的。
或许在后世人眼中觉得这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儿,可在这个礼法森严的时代,祭告祖宗的用词都是需要精雕细选,反复斟酌的。
念完预告词,隆庆皇帝站立片刻就再次行礼,礼毕后缓缓退到殿门前,这才转身出了大殿。
在他走出大殿时,殿门前值守的小太监又抬手抓住扶手,轻轻关上奉先殿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