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真正正地冒着烟火气的小摊头,成了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
而主人公之一的钱阿婆,正是这样一位每天晚上推着板车,跑到三号线旁的天桥下面摆摊的柴爿馄饨经营者。那六口外壁烧得漆黑了的砂锅,陪她见证了三号线的从无到有,见证了城市的日新月异。
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晚上,当我初次走下站台、闻到那股久违的香气时,我的身体便不自觉地追随着它走了过去。如果要把那个场景更具象化一些,不妨想象一下动画片《猫和老鼠》里,jerry闻到香味飘起来的片段。
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原本的铁灶台换成了不锈钢的,燃料也变成了煤气罐,但这并不妨碍我坐到板车旁的塑料方凳上,就着周围卡车驶过时散发出的浓重尾气,品尝那属于我们上海小囡的独特味道。
一碗热气腾腾的柴爿馄饨下肚,我早已热得汗流浃背。尽管t恤都被汗水黏在了身体上,我还是大呼过瘾。从那一天起,我便隔三岔五,跑到钱阿婆的小摊上去吃上一碗馄饨,从夏天一直吃到了冬天。
而钱阿婆也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似得,每天晚上七点出摊,一直干到凌晨一点,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即使有时候下着瓢泼大雨,她也会在板车上插上一柄印着广告的大遮阳伞,让我们直接站在伞下,俯下身子半趴在灶台上吃馄饨。
当时的天桥下,除了钱阿婆的馄饨摊以外,还有一个xj哥们儿开的烧烤摊,一个卖臭豆腐和年糕的油炸摊,甚至还有一家做夜市大饼油条的。
在五花八门的美食面前,一共只有六个锅子,还只卖馄饨这一种食物的馄饨摊,自然光顾的人就会比较少。久而久之,我也就跟钱阿婆混熟了。
八月的一个晚上,当我刚把锅里最后一个热气腾腾的馄饨吹凉的时候,就看到两个身穿制服的城管从马路对面朝这儿走了过来。
我不知道各位读者们,看到“城管”二字的时候,第一印象是什么?也许是蛮横无理,也许是凶神恶煞,也许是一群“该溜子”。总之我相信,十个答案里边总能有七八个是负面的。
当时的我也是一样,一看城管来了,赶忙把馄饨一口塞进嘴里,支支吾吾地对钱阿婆说道:“阿婆,城管来了,快跑!”
可钱阿婆却一点儿也不慌张,淡定地说道:“来就来呗,没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