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给这个时代一点小小的穿越者震撼(下)(3 / 4)

国内已经生产的104机只有两台。

一台提供给了搞原子弹的二机部,另一台则提供给造火箭的七机部。

这个情况要持续到好几年后华东计算所的j501计算机面世,情况才会得到好转。

不过有句话老郭倒是没撒谎。

那就是只要能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他们确实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演算数据。

目前核武器研发所占的104机算时为60%,剩下的则被二机部的其他项目共分使用。

也就是二机部的那台104机每天有接近15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于核武器相关数据的计算。

104机的算力是每秒一万次,五亿组计算的时长就是五万秒,换算一下就是13.9个小时左右。

与此同时。

目前核武器的研发还处于初期阶段,部分数据相对没有那么急迫,有些时候甚至还用不满算时呢。

所以在爆轰试验场的建设面前,让104机腾出13.9个小时用来计算天气,条件上不存在任何问题。

当然了。

这件事的前提是......

徐云真的能收集到十万倍的数据。

眼见老郭把计算机都搬出来了,徐云心中便也有了底。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组织了一番语言,对老郭问道:

“郭同志,您应该知道,所谓气象预测的实质,就是使用数学物理方程建模大气状态,并通过对方程求解得到未来的天气状态。”

“只是复杂的参数化物理模型始终是不完备的,对物理过程的参数化,不可避免地会向数值预报引入系统误差。”

老郭点了点头。

众所周知。

天气预报发展至今,总共经过两个阶段。

也就是玄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其中玄学阶段常见的方式就是占卜。

一般先是阿巴阿巴的晃着龟甲,然后哗啦一下撒到地上,由此来推导所谓的上天意志。

在一些蒙昧时期,这种仪式往往还会伴随着祭祀、求雨之类的行为。

不过另一方面。

玄学阶段倒也不是一无所用。

例如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主要指导农事生产和行军打仗。

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也能反映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

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等.....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被发明出来,以及流体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后。

天气预报逐渐开始向应用科学的方向进行了转变。

不过真正促使近代天气预报发展的原先,还要归功于.....

战争。

没错。

战争。

参加过一战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一战时期。

英国和挪威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于是处在气象绝对领军地位的英国政府决定对挪威施加惩戒。

当时英国境内有27处观测站,挪威仅有8处,27对8,优势在我!

于是英国老就a上去了,拒绝对挪威提供气象资料。

不过挪威政府却并没有放弃。

他们从仅有的8处观测站开始,从气象监测、气象人才、理论研究等方向发力,成就了随后鼎鼎大名的......

挪威学派。

没错。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