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时此刻。
看着面前浮现出的这段文字。
徐云内心除了惊讶之外,更多的反而是一种更加微妙的释然。
随后徐云伸手从面前文件的封页上抚过,微微感叹道:
「果然是它啊.....」
没错。
其实在折叠文件的内容显示之前...准确来说是先前看到推演结果的时候,徐云对于这个奖励就隐隐有了部分猜测。
毕竟.....
大于可是在1999年的时候就搞出了女娲机甲,其中必然要有某些黑科技存在。
当然了。
这里的黑科技绝对不包括所谓的操作系统。
受《新世纪福音战士》和《环太平洋》之类的动漫或者电影影响,很多人对于机甲的技术壁垒其实存在着极其错误的认知。
例如徐云上辈子写的时候也曾经提到过机甲,尽管当时徐云用比较简单的公式解释了材料的复杂原因,但依旧有人固执的认为操作系统才是最复杂的云云。
但实际上。
机甲的所谓操作程序早在2020年前后就已经有了好多种设计方案,甚至还有相关论文发表出炉。
比较典型的就是10.1019/j.jpe.2023.和10.1016/j.jngse.2021.这两篇,设计的方案都很详细。
这两套操作系统没有涉及任何所谓神经感应的原理,需要解决的核心其实是算力小型化的问题。
只要你算力够高,机器的反应可比人体快多了——2023年有些新能源汽车都能做到毫秒级反应的智能驾驶,遑论机甲这种高成本的玩意儿了。
譬如海对面的f35上头已经配备了icp系统,还有毛熊的猎户座和兔子的彩虹无人机,都属于自动化操作的范畴。
现实技术和影视幻想是两回事,那些动漫啊游戏啊之所以会和脑机意念这类概念挂钩,主要原因其实这种设定看起来很带感.....
总而言之。
对于一台机甲而言,最重要的限制永远都不可能是操控系统,而是材料和能源。
其中材料这块徐云不知道大于是怎么搞定的,毕竟他不是材料领域的从业者。
但能源这方面就不一样了,它的可选项并不多。
要么是华夏突然打通异世界拿到了什么魔能结晶或者火种源,要么就是在能源技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突破。
加上之前那句,某个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大于应该搞定了冷核聚变的问题。
在过去的这一两年间,人工核聚变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比如说米哈游投资了能量奇点公司搞人造小太阳,还有我国的环流三号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等等....
这些核聚变新闻从性质上来说都是,也就是温度几百上千万起步的反应。
但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有些科学家提出了另一个想法:
就像物质有正反粒子一样,核聚变除了热核聚变之外,会不会还存在冷核聚变呢?
这种聚变反应发生在1000k温度以下,能效要比托卡马克反应堆更高。
让冷核聚变正式登上科学史舞台的是八十年代的弗莱许曼-庞斯实验,当时犹他州立大学化学系主任斯坦利·庞斯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前教授马丁·弗莱许曼联袂发布实验结果,表示他们成
功地在试管里面通过金属钯聚集氘分子,进而观察到持久的放热反应。
他们认为密集的氘分子在常温常压下发生聚变反应,导致大量的热能释放。
消息一出,举世沸腾。
当时连海对面的官方都亲自下场,准备将实验成果快速专利化,以获得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