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余余下三位大人,康熙爷也逐一考教,然并非个个留用,便只择了张英张大人便罢。
这位同陈大人一般,也是簪缨世家,从他曾祖辈开始便入朝为官了,他曾祖张淳还相当有名,乃明时隆庆二年进士,以清理积案、善于断狱闻名,后官至陕西布政使。
就当年张淳断的那些大案,就眼下还有不少人写话本、讲唱曲中时常提起,说是明时包青天也不为过。
这龙生龙凤生凤,张英也绝不必他曾祖父逊色,他时康熙六年的进士,后为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先前设立南书房时,康熙爷点罢陈廷敬、高士奇后,第三个想到的便是他,令他奉命入值,并得赐房第于西安门内。
此人年纪同陈廷敬一样,年纪皆是长于高士奇等人的,比起陈廷敬工于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张英的性情温和更叫他多了一份旁人没有的谨慎持重,颇有古之遗风,尤其擅长拟旨制诰。
先前用人实在顺手,康熙爷竟有些不舍得叫张英再任经筵讲官了,若叫他讲学,平日差事定然要交给旁人大半,旁人可没张英办事利落漂亮。
然来畅春园前,康熙爷层召集南书房诸位大人探讨政事,忽地发觉这张大人除了擅长拟旨制诰以外,竟还对民生利病、四方水旱关注极多,说话间也并无避讳,该是那位大人的失职便道谁的失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比那些个谏官的嘴皮子都厉害。
如此,康熙爷便是不舍得也得舍得了,定不肯埋没了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