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有自己的府学,里面的学子人数不在少数。
当然,进府学读书,都是冲着科举去的。
但实际上,真正能中举的,寥寥无几,更别说中进士了。
大多数学子,可能也就中一个秀才,再回家开一个教馆,教教稚子幼童。
朱允熞决意加征商税,同时也革新税制,那便需要大量的人才。
后世推广九年义务教育,自然不缺认识字的人。
但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是有限的资源,并不多。
认识汉字实际上是非常高超的技能,远比学一门手艺,掌握一项普通的专业技术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后世教育的普及,让人们都习以为常了,才觉得不过如此而已。
实际上,如果真让一个不认识字的文盲,让他去认识所有初中水平应该掌握的汉字,掌握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识,教育的难度,比收他为徒,教他学会耍杂技还高得多!
后世国家的经济腾飞,离不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即所谓的“人口红利”。
但实际上,如果没有义务教育普及,如果都不识字,则人口最多,也不存在什么红利,只会成为负担。
完全不识字的文盲,甚至可以说没有培养价值。
因为要培养他们来收税,做会计,那太难了。
府学的学子,至少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他们都识字。
尽管朱允熞年仅七岁,但他走进府学,给学子们讲课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任何排挤。
这并非因为他南王的身份。
事实上,不管他身份多高,如果学识不够,进府学讲课,也是会被学子们嘲笑的。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是真正的眼高于顶。
连帝王之家,都敢私下说他是泥腿子出身,没文化。
老朱对此虽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
他虽然动不动就举起屠刀,杀得这群读书人胆战心惊,却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思想。
老朱才迫切希望自家能出一个读书厉害的后代,狠狠打那些读书人的脸。
也因为如此,朱允熞才成为老朱心中的骄傲。
神童之名,早已响誉整个大明。
如果说之前两次写诗,还有人质疑是别人代笔,质疑是老朱“造神”。
集贤楼的即兴题诗,则是彻底让他们闭上了嘴。
谁不知道南王殿下有惊世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