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掩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2 / 4)

而华夏的皇帝,则需要礼敬孔圣人,推崇儒家。

本质上,这也是一种神权。

而君权和神权的关系,则构成了整个统治的基础。

说白了,就是神权使君权得以神化,并为政权的合理合法提供神秘主义的解释。

君权为神权提供政治上的庇佑,并对神权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护。

君权神授,奉天承运。

儒家本质上也是一种“神权”。

只不过,不像西方有“教皇”这种人间代表,儒家只有死去的圣人,只有一个“大义”的牌位。

如此一来,也决定了儒家会始终屈于君权之下,为君权所用。

当然,两者之间,处理的事情,又有些不同。

在世俗事务上,天子乾纲独断,儒家的臣子,很难做出任何有效的干涉。

但一旦涉及到“神”的部分,也就是名教大义,他们就都站出来了。

比如说,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之争。

在后人看来,满朝大臣为了皇帝父母是谁,争了三年,将朝政国事都丢在一边,简直是无法理喻。

但在那些信奉名教的儒家读书人眼中,这是名教大义,是皇统之争,比任何事都重要。

本质上,这就是君权与神权的较量。

因为礼仪之事,权力一向是归于儒家,归于名教的,帝王很少会去做改变。

大多数时候,也没有动力去变。

反正就是一个形式,一种礼节而已。

并不涉及帝王的实际利益,反而对其利益有维护巩固的作用。

因而当嘉靖因情形特殊,插手进去的时候,双方就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礼”上的争夺,而是世俗的一般事务,哪怕嘉靖决定动员大明的所有军队,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对外战争,他都可以轻易的决定。

大臣,尤其是信奉儒家的文臣,除了稍微劝谏一下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阻止的办法。

恩出于上,天子乾纲独断。

国之大事,系于帝王一人。

这也是名教,也是大义。

作为读书人,也要维护这一点。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维护儒家,维护封建礼教,对帝王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要不然,汉武帝也不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控制是统治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就是后世的国家,也时刻注意培养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以及不断的宣扬爱国主义。

因为没有这些,统治基础将不复存在,整个国家都会土崩瓦解。

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君权对天下的统治,这是表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