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2 / 4)

除夕的晚上,何玉伟叫卢振魁去家里吃年夜饭。

卢振魁如约前至,他拎着玉泉酒业特制的礼品酒,是顶级的玉泉露和一个酒篓。酒篓是用篾编的盛酒篓子,酒篓是种历史悠久的容器,据传发明于春秋战国。也有人说酒篓是诸葛亮的侄儿、养子诸葛乔发明的。

据说他替父劳军,蜀道崎岖,酒坛酒罐常遭破碎,某日竟发现包生肉的纸张,被肉浸染,干燥后很有韧性,不易渗水。受此启发,便发明了竹篾编织、猪血浸纸裱糊的酒篓。自其发明以来,酒篓便逐渐传遍大江南北,但各地都就地取材,其选料、配方和工艺,都大同小异,各有特色。编织篓子南方用竹篾,北方用荆条、柳条。

相对于瓷器玩意儿,酒篓的一大好处,就是使用过程中,遇到破损或者折断,靠着柳编和裱糊工艺,比较容易修复。

编织成型后,酒篓还要用麻纸、毛头纸,猪血或者马血发酵,石灰等和为粘状从篓的内部裱贴糊粘,并根据体积大小,掌握层数,晾干一层,再加一层,直到达到装入各种液体既无异味,又点滴不漏的效果。

通常情况,一个篓需要糊三至五封浸涂猪血、石灰胶质的毛头纸。而糊篓所用工具有竹刷子、棕刷子、生牛皮及盆类容器。竹刷子是把竹劈破成细竹篾,捆扎而成。棕刷子是用梳理好的树棕捆扎而成,相当装裱书画所用的棕刷。每封裱糊好,都要擀压后阴干,再暴晒几个小时。酒篓可循环使用,但使用之前,还需要按相同方式,护理一次。

酒篓用圆木作盖,也有使用新鲜猪尿脬,内装麦麸、棉籽皮或者棉纱扎紧作盖的。两种盖子的好处,都是易塑型,越盖越紧,可严丝合缝,不洒液体不走味。如果想买几篓酒回家陈放,木塞就不行了,就必须用猪尿脬特制的盖子。与陶瓷、玻璃等容器相比,酒篓还有一大好处,就是结实轻便、耐颠簸,长途运输过程中,装满酒还可垒三尺高,全程运输还可保持篓形不变。

正是如此,酒篓备受旅蒙商欢迎,用来盛放白酒和胡麻油。

传统工艺制造的酒篓,有几个神奇之处。

一是“装酒滴酒不漏,装水挥失殆尽”。

其原因是猪血和石灰制成的一种蛋白质胶质盐,与酒精作用能形成半渗透的薄膜,其特性是水能渗透而酒精不能渗透,对3度以上的白酒有良好的防渗作用,但不适合贮存3度以下白酒。

二是用酒篓盛过的酒好喝,而且喝多了也不容易伤人。

这其中有个迷信的说法。据说猪血、石灰和毛头纸,都具有“压胜”效果,可以镇住酒中的“邪气”。套用句老话,现象是那个现象,道理不是那个道理。从科学角度来讲,条编容器适量空气容易进入,能促进酒的老熟。与此同时,猪血除了粘性好外,还含有丰富的铁、铜离子,日常饮食中,经常吃点猪血,都可以给身体补铁。而石灰是一种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胶凝材料,除了良好的胶性之外,含钙、镁成份较多。猪血中的铁、铜元素、石灰中的钙、镁元素,都对酒的老熟不可或缺。

古人和先人也有他们的智慧,基于酒篓的如此好处,他们也将类似的工艺,应用到酒壶身上,于是便有了皮纸酒壶。

“玉泉文化馆”便藏有从民间征集而来的蒙古族皮纸酒壶,大致上就是用酒篓相同的工艺,反复裱糊而成。玉泉露现有瓶子造型,便是以其为原型设计而成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