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寺庙左侧,经过一羊肠小道后,可以看到绝壁上一龛中,有一丈余大的石雕卧睡佛,它像是在一整块大沙岩石上雕刻而成的。这是一个较大型的宋代形浮雕,姿式十分自然,右手放在肋下面,以手着枕而枕于枕头上,而侧卧于一石台上面。真像一个人睡着一样。书籍之中,记载最多的就是此佛像。
这样大型精巧的浮雕,在滇中的石雕里很少见的。足以与北京西郊卧佛寺著名的卧佛媲美。
而睡佛名佛,其实并不是佛教的僧侣。在滇中的传说里,此雕塑俗名陈博,亦称鬼谷子先生,春秋战国人。传说,他看破红尘,决心隐修,就遍游世界,到安宁法华寺的山中时,见这里风景十分优美雅静,便选择在这里睡下去了。于是,就有了这个石雕。
另外的一些文献还记载,在睡佛的右上方,有一小条陡峭的山中小径。登上十几级小石坎,即禹王碑。碑是在一个长约两尺有余,在趸沙岩石上刻有蝌蚪文,并有明代文学家、金石学家杨慎摹写的夏禹笔迹释文。书法利落自如,历经数百年来,碑上字迹,依稀可认。
而传说中还有另一个故事和这个石碑有关;据说原来此地常起蛟发生山洪,人们为了镇压蛟龙,便在这里刻下了禹王碑,碑刻好后,再未发生蛟龙起洪了。
后者这个传说,东护法还活着的时候不知道听过多少类似的故事了。
只不过,东护法好奇的不是这里的工艺和传说,而是之前,他清楚的看到石窟中流转着的火之灵气。
说起来也是奇怪,这个地处偏远,位于深山老林中都快被人遗忘的石窟中,居然能凝聚如此浑厚的火之灵气,倒底是何原因?东护法一时间想不明白,也好奇心更重。
而且西护法到此,也没有去看著名的法华晚照奇景,而是停留在林间静候黑夜的降临,这让东护法更是确定,对方到此必定是有什么目的的。
只是东护法似乎也没有问西护法原因的意思,只是静静的陪着西护法在林间享用晚餐,等候黑夜降临,也静静的等着话痨的西护法,主动告诉他倒底来此做什么?
余晖终于完全黯淡了下去,林中飘起了薄雾。
在雾中微风习习,林中的兰蕙和山茶在雾里散发出阵阵的幽香。
又把一个葫芦的酒喝得涓滴不剩的西护法,终于从地上起身,站起身来掸去了身上的泥土,在黑暗中在薄雾里,对东护法说到:“走吧,我们去看看那石窟里倒底有什么?”。
也是吃饱喝足的东护法没有任何异议,点头着站起身来,跟着西护法在黑夜中缓步走出林子。
“你也察觉到了吧,这地方总能把地下的火之灵气,聚集起来,拢到石窟里去。”说着此话的西护法,已经走出了林中,朝着法华寺方向而去。
点了点头的东护法紧随其后。
不一会后,他们就来到了寺庙前。
寺前筑有一丈余高台,台侧有十余石阶,登上石阶的东西护法就见到了大山门,迎大门有一神台,上坐护法神,面向山下,护法神背面是韦陀。两神都是铜像,若不是已是夜幕降临,必定是金光灿烂的。
此时山门已经紧闭,寺中一片宁静。
高墙围住了寺院内的一切,让东西护法什么都看不到。院内的僧侣们,都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此时院门一关,他们都休息了,自然也没法和尚知道,长生道的这两大护法伴着晚风,踏上了此山,从他们院门前悄然而过。
东护法对寺庙里的一切毫无兴趣,只是默不作声的跟着西护法,在院门前转了个弯,朝着寺庙右侧而去。
也在暗暗感叹和睡佛无缘了的东护法,同时感知到脚下土里,火之灵气越来越浓。
越是靠近这石窟附近,地下土里的阳气就越是因为火之灵气的浓郁而纯粹又浑厚,以至于附近丝毫阴气和冰冷都没有。
就算山风微凉,夜幕下的空气也凉丝丝的。但是这附近还是那么的暖和;凉意才从天而降,就被地下的火之灵气逼退,不能再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