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牛贺洲。
超新星集团办公室。
废柴教授正焦灼的看着墙上的四块屏幕。
每一块屏幕都在从不同角度播放着现场救援的情况,救援人员在忙碌着,场面一片狼藉。
深坑探测器的前身也是一个废弃的矿洞,有一个长达8米的矿井。
当时废柴教授的老师要建立核子衰变实验,想要去发现更大范围的宇宙活动,当时的探测设备还远没有这样先进,只采用了3吨的超纯水,以及1只的光电倍增管,所以探测的灵敏度很差。
在那个时候,南瞻部洲的观察者委员会也在推进质子衰变探测的实验计划,使用的探测器是由数千个5英寸的光电倍增管组成,规模是西牛贺洲的数倍以上。
为了更快获得成功,并在规模上弥补劣势,废柴老师的研究团队把提高质子衰变的探测精度作为课题的重点,并委托超新星公司开发大口径的光电倍增管。
一个2英寸光电倍增管的受光面面积是5英寸管子受光面积的16倍,因此平均一只2英寸的管子就可多进入16倍的光子。
若是在同等性能下,口径越大的光电倍增管就可能产生更大的信号,进而可提高探测精度。
光电倍增管的主要任务是将微弱的契伦科夫辐射转变为光电子,并将其放大17倍后输出电信号。
超新星公司不负众望,经过连续几年的刻苦攻关,几乎集合了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终于研制成功了2英寸的光电倍增管,并因此技术而屹立于世界之巅。
2英寸的光电倍增管被投入到深坑探测器中。
经过几年连续不断的观测,终于,深坑探测器捕捉到了距离蓝星约17万光年的大麦哲伦星系一颗超新星爆炸发出的轻微子。
这种百年一遇的机会被深坑抓到了,成为世界超新星轻微子观测的首个成功案例,敲响了轻微子天文学的晨晓之钟。
深坑探测器也因此成为赫赫有名的实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