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刘晔传》称其因为宗室身份而“不欲拥兵”;但从刘晔的早年行为中,可以看出其绝非甘于贫贱,反而野心勃勃。
刘晔是扬州九江郡人,在汉末丧乱之际,曾写信招募鲁肃,想要“共襄大业”。从鲁肃亦为九江人来看,刘晔应有所图谋,证明其人曾有割据一方之志;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在鲁肃未能如约前来后,刘晔转而谋杀扬州宗帅郑宝,并吞其部曲。
之后其人与庐江太守刘勋合兵。
刘子扬(即刘晔)招(鲁)肃往依郑宝,肃将从之。(周)瑜以权可辅,止肃。--《通鉴考异》
(刘)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郑)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魏书刘晔传》
从刘晔“先杀郑宝、后投刘勋”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所谓“曹公有令”纯系事后的附会之辞。可知其起事之初,实际是拥兵聚众,图谋割据。而刘勋本人,前文提过,乃琅琊国王一脉,为汉廷宗亲。
按刘晔出于东汉阜陵王之后,虽然诡称“不欲拥兵”,实际无论如何也洗不掉“宗室拥兵”的尴尬。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魏书刘晔传》
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魏书刘晔传》
由此可知,所谓的“放弃兵权”不过是文过饰非,是针对刘晔日后在曹魏的尴尬境遇(屡受猜忌)而言。
清代学者何焯,便清楚地点破其玄机所在。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此时曹氏代汉之势未成,以支属不欲拥兵,乃(刘)晔后来饰词。--《义门读书记》
前文介绍刘勋时曾提过,刘勋因与伏完有旧,因猜忌而遭曹操隐诛。
(刘勋)尝从(杜)畿求大枣,畿拒以他故。后勋伏法。--《杜氏新书》
故主遭到诛杀,对刘晔的心理震撼不言而喻。尤其考虑到刘勋与刘晔的宗室身份,恐怕“敲打的意味”,比张绣之于贾诩更甚。
注: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诛张绣,张绣故吏贾诩闻讯大惊,阖门自守。
如果能注意到建安十八年(213)《魏公劝进表》中的劝进群臣,就会发现《刘晔传》所谓“汉室衰微、宗室欲隐匿自保”虽系附会之语,却也反映了客观情况。
即刘氏宗亲,在曹魏阵营很受猜忌,居高位者不多。
彼时(213)汉魏鼎移,群臣劝曹操晋位魏公,遂开嬗代大幕。除了诸夏侯曹氏,外姓劝进者、见于记载者如下:
荀攸、钟繇、凉茂、毛玠、程昱、鲜于辅、董昭、贾诩、薛洪、董蒙、王粲、傅巽、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籓、杜袭、王图、万潜、谢奂、袁霸诸人。
注:劝进者名单,见《武帝纪》引王沈《魏书》载魏公令。
塔读@-读小说
然而,随着云某研究《后汉书》、《裴注三国志》以及在万方、维普搜索文献后,才清楚一点,王沈无耻小人也!
其人不但秽史,且毫无底线地捧司马家臭脚!
其人将司马懿那老贼吹成了什么!
连带着,曹魏的传记…除陈寿先生如实记载、引自鱼豢《魏略》那部分外,简直不能看!
而且,王沈的《魏书》…引用裴松之先生一句话,乃秽史也!
那么问题来了。
云某一介武夫…啊呸!一介工科狗,尚且知道三国志之《魏志》不可尽信,须结合陈寿先生深埋的线索深扒,那位专修史学的易教授焉能不知?
其人既知此理,又为何当着十几亿观众的面,堂而皇之地大放厥词误人子弟?
他这种做法,动机云某不剖析,只说做法,与秽史之王沈何异?
这若不算历史虚无主义,那还有什么算?
首发&:塔>-读小说
如此小人行径,不值云某一哂,此后云某当摒之!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刘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