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咱们来看看:
刘备践祚后与诸葛亮的关系变化
刘备践祚至驾崩,前后不足三年(221-223)……
刘帮主好歹当了三年皇帝,这一点,其人比曹老板强…
曹老板一天都没当过,虽然其人被追为魏武,活着的时候也跟皇帝区别不大。
言归正传。
在此期间,君臣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提防”到“和解”的变化过程。
以历史背景而论,这当与刘备的猝死有关。
这要从诸葛亮升任丞相的问题谈起。
诸葛亮在刘备称帝之后荣登相位,乍看下似乎极受宠信,但实际并非如此。
这至少存在三个侧面佐证。
(1)人物凋零
刘备称帝之际(221),诸如关羽、黄忠、法正等功勋宿将或政坛新贵已经大量谢幕。
尤其是法正,生前一度官至蜀郡太守(郡治成都),兼领尚书令,“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其人处处压诸葛亮…又何止一头。
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蜀书法正传》
尚书令地位奇高。
东汉的尚书台已经取代了两汉的三公九卿,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最高权力中枢。
而尚书令“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以至于魏晋时期“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的官员被视作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后汉书仲长统传》
应劭《汉官》云:“尚书令、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右丞,掌禀假钱谷。”--《宋书百官志》
《宋书》,记载的是南朝刘宋历史。
换言之,如果法正等人彼时尚在,诸葛亮能否顺利升任丞相无疑存在变数。
(2)司徒与丞相并置
刘备在授予诸葛亮丞相职务时,还同时授予许靖司徒之职。
按照前、后汉书的记载,司徒与丞相实际是两汉对同一职务的不同称谓。
相国、丞相,皆秦官……(汉)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汉书百官公卿表》
世祖(刘秀)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续汉书百官志》
考虑到《蜀书》没有刘备设置太尉、御史大夫的记载…
可知蜀汉立国之初,三公可能仅设司徒、丞相二职,且两个职务存在明显的重合关系。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蜀书先主传》
虽然许靖由于年龄老迈,长期充当“清谈不倦”一类的宫廷冗散,但这种安排背后,依然难免令人怀疑是否有制衡的用意。
(3)开府权
刘备生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存在一个显著缺陷,就是没有开府权。
所谓“开府”,即臣僚自行组织一套行政班子,进行职权范围内的政务处理。
卫府便是赵旻开府建立的。
后世还有个叫李世民的,其人开了个“天策上将军府”,俗称“天策府”。
按两汉制度,三公具备开府之权,但求诸史料,并未发现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有开府的相关记载。
那诸葛亮是何时获得开府之权的呢?
按《蜀书》记载,诸葛亮是在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后才正式获得开府权的。
建兴元年,(刘禅)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蜀书诸葛亮传》
显而易见,臣子开府,便拥有了(相对)独立于君权之外的军政大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便是在隐喻这一问题。
或者说,三公权力之所以大,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尊崇,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开府治事的权力。
在此背景下,刘备授予诸葛亮丞相之位,却不肯授予诸葛亮开府之权,明显是心存猜忌,暗中提防,严格限制对方掌握过多权力。
那么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在丞相任上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呢?
求诸史料,诸葛亮在此期间负责的主要工作有二:
其一是留守后方;
其二是教导刘禅读书。
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魏略》
《诸葛亮集》记载,诸葛亮当时不仅需要负责刘禅的日常教育工作;
甚至,其人还要亲手抄写《申》、《韩》、《管子》、《六韬》一类的法家著作,向刘禅传授御下之道。
《申》即《申子》,韩国…都城为新郑的那个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国相申不害的著作。m..la
管申之能,管是管子管夷吾,申即申不害。韩,即韩非子。
由此可见,刘帮主与曹老板一样,都尊崇法家法、术、势之道。
在汉末,这是寒门(士族中门第较低的地主)的一大特征。
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诸葛亮集》
考虑到彼时的诸葛亮已贵为丞相,却无开府之权,还充当起伏案作业的抄书匠,教导的对象又是刘禅这种“凡下之主”。
呵呵。
这无疑是暴殄天物,甚至可能耽误其日常的政务工作。
以常理推断,这种安排恐怕很难令诸葛亮满意。
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魏氏春秋》
不出所料,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刻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以至刘禅感叹“政由葛氏,祭则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