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阵营中,关于“如何利用天子谋取霸业”有两条出处。其一是荀彧的“奉主上以从民望”,其二是毛玠的“奉天子以讨不臣”。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魏书十荀彧传》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魏书十二毛玠传》
辞令上看,荀彧为柔、属王道;毛玠为刚,属霸道。但措辞均比沮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和蔼得多。
实际在《三国志》中,“挟天子”之语出自诸葛亮,用来骂辱曹操。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蜀书五诸葛亮传》
考虑到《献帝纪》作者刘艾曾在长安担任过侍中(190-195),系时事亲历者。颇疑陈寿此处是利用诸葛亮的“叙事视角”,来影射曹操的不臣之心。
换言之,在时人笔下,袁曹一丘之貉,均是“借王道之名(奉主上)、谋霸道之实(挟天子)”的野心家罢了。
其二是荀彧“度绍不能成大事”。
荀彧投曹,本传称其“认为袁绍终无所成”。
在《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一文中,则被引申为“荀彧看出袁绍有不臣之心”,故出奔东郡。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魏书十荀彧传》
有趣之处,是《三国志》的成书背景,恰好是“荀彧直系子孙、把持西晋高位”的敏感时期。
故《志》对荀彧本人,颇多避讳。
比如人所共知的“鸩杀”被美化为“忧死”云云。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魏书十荀彧传》
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后汉书荀彧传》
荀寓(彧孙)官至晋尚书、寓子荀羽亦为尚书;
荀悝(彧曾孙)为晋护军将军,追赠车骑将军;
荀恺(彧曾孙)为司马懿外孙,官至晋征西大将军;
荀顗(彧子)入晋为司徒、太尉、太子太傅。
荀氏满门朱紫,显赫无比。
因此,陈寿对“袁绍的矮化”以及对“荀彧的美化”,很有可能受到西晋初年“官方环境”的影响。
毕竟从现实情况看,彼时的袁绍幕府,颍川系“群贤林立”(郭图、荀谌、辛氏兄弟等),冀州系“高士盈门”(田丰、审配、沮授等),且有袁绍旧部(许攸、逄纪等)并为羽翼。德薄力弱、二十来岁的荀彧,根本没有立锥之地。
荀彧出奔,与韩信相似,不过是“良禽择木”的现实举动,何曾心系天下?须知,天子蒙尘、李傕郭汜攻屠颍川(荀氏老家)时,荀彧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逃跑。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彧)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魏书十荀彧传》
考虑到同为颍川高门的钟繇,彼时便随天子波流西迁,两相比对,高下立判。
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魏书十三钟繇传》
更何况,曹老板当时是袁总麾下,荀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呵呵呵呵,符合逻辑吗?
荀彧因总公司难以出头,是以主动申请下放子公司是真!
绍叔不会坐视苟哥坐大,是以其人已在开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