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微言大义,美其名曰“春秋笔法”。
宫廷教师在给皇帝上课时,也断然不敢涉及这些阴暗面。
试想,皇帝长期接受这样“干净”的教育,能懂得什么人情世故?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试想,皇帝长期接受这样“干净”的教育,能懂得什么人情世故?
历史上绝大多数守成之主,能力都庸劣不堪。
因为这种宫廷教育,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培养出1个“学术修养很高、情商水准很低”的儒士。
更多见的情况,则是培养出1个“既不学无术、又耽于逸乐”的昏君。
3国曹刘孙3家的子孙辈,素质远逊于父祖辈,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甚至,他们还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1类的谚语。
实际操作中,在“圣贤书”的问题之外,又有新的情况。
即:
封建王朝的创业之主,本身就是历史的捏造者。这就导致其后世子孙,对权力更迭的认知,更加模糊。
呵呵,曹孙刘3家,大哥别说2哥,篡改历史的情况都特喵的相当严重!
当然,这并非云某要讲的重点。
云某要说的是,他们对子孙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缺陷!
正如前文所述,封建君主的素质下跌,与宫廷教育密切相关。
在“宫廷教育”与“民间现实”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居于深宫的帝王,往往对社会的运作方式、政治的阴暗血腥1无所知,因此也便很难有所作为。
试想,与民间彻底割裂的皇帝,整天读1些政治正确的圣贤书,却躲在宫里做决策,反过来指导老百姓应该如何如何,这不是屁股指挥脑袋吗?
因此,3国君主随着时间推移,素质也便1代不如1代。
曹操是创业之主,百战艰难;
曹丕的成长环境也恰逢乱世。
因此魏武、魏文两代,对民间疾苦有些了解,还算有所作为。
到了曹叡,可以算是深宫之中长大的“少爷羔子”了。
即位前(226)曹叡甚至“未尝与朝臣有所交接”,对民间自然更是懵懂无知。
(明)帝与朝士素不接。--《世语》
因此曹叡统治期间,骄奢淫逸、大兴宫室;
吏治极端败坏、百姓饥寒冻馁、士卒妻离子散。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陛下不以是为忧,而营作宫室,无有已时。--《魏书杨阜传》
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魏书高堂隆传》
好在曹叡“持法甚严”,又能够知人善任,多次抵御了吴蜀的进攻,总算没闹出大乱子。
到了齐王、高贵乡公与常道乡公时代,不仅彻底与民间脱节,对宫廷政治的运作方式也不再了解,彻底成了书呆子。
比如曹髦,勤学不倦,年纪轻轻便有了大儒风采,被钟会称作“文同陈思”。
陈思王即曹植。
公(曹髦)神明爽俊,德音宣朗。罢朝,景王私曰:“上何如主也?”钟会对曰:“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魏氏春秋》
但是空会读书有用吗?
没用。
伟人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1标准”,讲的就是书本的知识,必须与现实的实践相结合。
曹氏诸少帝除了会读书,1无所长。
最好的结果,就是成长为曹髦这种“直线思维”的愣头青;
在激愤之下酿成巨祸,被司马氏的狗腿子1枪刺死,横毙街头。
当然了,云某绝无贬低高贵乡公之意,实际上,云某非常钦佩其人的勇气,曹髦比刘协强百倍!
但曹髦至少应该仔细谋划1番。
可惜,曹髦不懂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诡计对待诡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