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3国志》作者陈寿先生颇有微词。
陈寿认为孙策有定鼎江东之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崇,在义理上显得过于吝啬。
割据江东,(孙)策之基兆也,而(孙)权尊崇未至,(策)子(孙绍)止侯爵,于义俭矣。
摘自《吴书之孙讨逆传(孙策传)》
其实,孙策未能被追尊为皇帝,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统绪问题。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之地”。
论功绩,孙策当然配得上皇帝封号,最终却仅得王爵。
毋庸置疑,这是孙权刻意打压所致。
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
摘自《傅子》
讨逆(讨逆将军孙策)继世,廓定6郡。
摘自《江表传》
有趣的是,孙权称帝后(西历229年)追封孙策为王,却追封孙坚为帝。
(孙权)追尊父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
摘自《吴书之吴主传》
实际孙坚终其1生,也未能建立基业;
而且孙坚的活动区域,早年在淮泗地区(即徐州与扬州江北),后来在荆州与豫州,与江东联系极少。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看,孙坚对东吴政权的奠基工作没有任何直接贡献。
孙坚被追封为东吴皇帝,实则在法理上是不能服众的。
孙权追封孙坚为帝,无疑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法统;
但孙坚的嫡长子孙策仅被追封为王,又显得十分荒唐。
如果按照宗法社会的继承原则,孙坚的嫡长子孙策1系,是无可争议的大宗继承人。
在意外遇害之前(西历200年),孙策从未考虑过传位给孙权。
彼时张昭等人甚至认为,孙权的弟弟孙翊,上台的几率都比孙权要大。
(孙)翊名俨,?似(孙)策。(孙)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
摘自鱼豢《典略》
孙策最初的想法,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孙绍。
绍者,继承也。
(孙)权称尊号,追谥(孙)策曰长沙桓王,封(孙策)子(孙)绍为吴侯。摘自
《吴书之孙讨逆传》
绍,继也。
出自《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