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旻这首搬运自郑板桥先生的名篇,此刻成了阎柔心境、志向的真实写照。
其人走后,便是腹黑皮厚如苟哥,此刻也不由得微微脸红。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说1说曹嵩之死。
所谓罗生门,即诸多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各执1词,最终使事件真相扑朔迷离。
曹嵩之死,即3国汉季最著名的罗生门。
曹嵩遇害,直接导致了曹操与陶谦的彻底敌对,也造就了之后1系列的军事冲突与屠城暴行。
但魏晋史家关于曹嵩之死的始末细节,记载却极为舛谬。韦曜的《吴书》、陈寿的《3国志》、郭颁的《魏晋世语》,对此记载均不相同。
至于范晔的《后汉书》,因为成书于南朝刘宋,故完全承袭上述3家的旧文。
曹嵩之死的可疑之处有3:
其1是行凶动机。
其2是应劭(泰山太守)在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其3是张闿奉陶谦之命,为何又亡归袁术。
先简要介绍魏晋史家对“曹嵩遇害”的不同记载。
陈寿《魏书》称曹嵩避难琅琊,遭陶谦杀害。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魏书武帝纪》
郭颁《世语》称曹操使泰山太守应劭率兵迎接曹嵩,不料遭陶谦部将劫杀。
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世语》
韦曜《吴书》称陶谦派兵保护曹嵩,张闿却见财起意,杀嵩亡走。
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2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韦曜《吴书》
《世语》可以视作对陈《志》的补充,而《吴书》对此记载则完全相异。竟说陶谦派兵保护曹嵩。
实际“韦氏说”(即陶谦护送曹嵩)是最容易被证伪并排除的。
因为曹嵩遇难(193)之前,曹操与陶谦已经交恶许久。甚至在初平3年(192)的“2袁会战”中,2人还在东郡发干县大打出手,乃至被献帝派人“和解关东”。
(公孙)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东郡)发干,以逼绍。太祖与(袁)绍会击,皆破之。--《魏书武帝纪》
初平4年,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和解关东。--《英雄记》
因此,在两家互为仇敌的情况下,陶谦绝不会派人保护曹嵩。韦曜的记载显然有误。但《吴书》补充了凶手姓名,即陶谦部将张闿,这条史料很有价值。
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2百卫送。--韦曜《吴书》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