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此时,已经泪流满面。
“子龙,明公昔年未及时东迎天子,致使明公大志难酬,何其憾哉!”
赵云同样黯然神伤。
在这乱世之中,袁绍不称帝、不逾制,始终以大汉大将军自居,已经颇为难得。
何况斯人已逝,功过如何,何必再评说。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考虑到袁术曾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而孙坚北伐时曾多次与董卓集团作战,“豫州之师”便有很大概率是指袁术、孙坚集团。
(孙坚)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吴书孙破虏传》
(4)鲍信
骑都尉鲍信也是荥阳之战的重要参与者。在《魏书》记载中,鲍信与鲍韬“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响应曹操的号召。
鲍信绝对可算作义士。
(鲍信)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王沈《魏书》
此处关于兵员数量的记载,无疑令人难以置信。鲍信1介离任的地方豪强,仓促之间根本不可能聚集起数万之众,遑论3千余乘战车。
实际鲍信事迹的书写,与前文提到的卫兹有相似之处。鲍信之子鲍勋显赫于魏廷,正如卫兹之子卫臻显赫于魏廷1样,《魏书》出于美化当朝名臣的考虑,把卫兹、鲍信塑造成“从龙有功”的正面人物,并不奇怪。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汉司隶校尉鲍宣9世孙……勋父信,灵帝时为骑都尉。--《魏书鲍勋传》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3公之辟。--《魏书卫臻传》
更何况如果鲍信真的有2万兵马,曹操在荥阳大败之后,便没有必要远赴扬州丹阳募兵,直接从鲍信处补充兵员即可。由此可知,鲍信所谓的数万兵马,当为关东联军之中的公产(即“兖、豫之师”),绝非其1人所有。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魏书武帝纪》
按记载,鲍信兄弟也参与了荥阳之战,结果鲍韬阵亡、鲍信负伤,与曹操1道狼狈奔走,仅以身免。
汴水之败,(鲍)信被疮,(鲍)韬在阵战亡。--王沈《魏书》
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魏书武帝纪》
鲍信的“两万兵、3千车、7百骑”自此不见记载,无疑全数败殁,可知此役相当惨烈。如果荥阳之战的参战者真的仅有曹操的5千兵卒,那曹操必被徐荣阵斩,断无生路。
照此论之,刘岱、张超、臧洪、乔瑁等人应该也有各自的军事任务,绝非作壁上观之辈。
只不过《魏书》出于突出曹操功绩的考虑,对其余诸侯的事迹记载不甚详细、甚至刻意抹杀。
再来看徐荣1方的军事力量。
徐荣是董卓麾下名将,以幽州出身在凉州集团中1路官至中郎将,成为与牛辅、董越、段煨等人平级的高级将领,可知必有过人之处。
(公孙度)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魏书公孙度传》
下1章咱们继续说。
曹洪总算彻底放下心来。
再来看辽东…
那1日,与徐晃、马超商议妥当之后,太史慈便率军出城登船,径向西北方的无虑县乘风破浪而去。
而徐晃、马超2人则同时走6路,率骑兵向北杀去。
“长驱直入”这个成语的出现,虽然是源于徐晃本人在建安2十4年(西历219年)破关公樊城之围时,但如今这个时空,还在建安8年(203)。
所以,“长驱直入”这个成语,即将因徐晃1路绕城而走、如神兵天降般攻入辽东郡治襄平城而提前问世。
没错!
徐晃采取的战术,正是昼伏夜出、径取襄平的这种长驱直入方式。
这也得益于辽东郡地广人稀,旷野之中人迹罕至。
以是故,当徐晃的大军在清晨雾霭中骤然出现之时,徐晃攻破襄平城便失去了任何悬念。
被徐晃杀了个措手不及的公孙度、公孙恭父子,甚至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便被徐晃在乱军之中先后斩杀。
历史上,称霸辽东长达1甲子的辽东公孙氏,就此提前近5十年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极其善于率骑兵作战的马超,也紧紧随着徐晃的脚步,攻下了安市、新昌2县。
紧随其后,太史慈充分利用海路优势,以在辽东守军看来、近乎于神出鬼没的行军作战方式,攻下无虑、辽队2县。
数日之后,3将顺利在襄平城会师。
至此,辽东郡正式被朝廷收复。
就在3猛将犒赏3军的次日…
1位神秘来客,骤然到访。
赵云赶到邺城的第3日,沮授、逄纪、许攸3人,便率袁绍1众故臣,赶到邺城太守衙门与赵云相见。
当年沮授虽看不起身为1介武夫的赵旻,但其人对智勇双全、兼资文武的赵云却颇为欣赏。
加之沮授、赵云皆出身于河北豪族,是以,2人私交实际上委实不错。
此番再相逢,赵云向沮授深施1礼。
“公与兄,经年未见,别来无恙否?”
沮授还礼苦笑。
“子龙,明公已逝,老夫而今心如死灰,何谈别来无恙?”
不同于颜良,赵云长叹1声、躬身行礼、唏嘘不已。
“公与兄,云在许都听闻袁公仙逝,心中哀痛不已。遥想当年,袁公西拒鲜卑、东定乌桓、北伐公孙瓒,何等英雄!
唉!纵是英雄,亦终难敌岁月侵摧!痛哉!痛哉!”
沮授此时,已经泪流满面。
“子龙,明公昔年未及时东迎天子,致使明公大志难酬,何其憾哉!”
赵云同样黯然神伤。
在这乱世之中,袁绍不称帝、不逾制,始终以大汉大将军自居,已经颇为难得。
何况斯人已逝,功过如何,何必再评说。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考虑到袁术曾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而孙坚北伐时曾多次与董卓集团作战,“豫州之师”便有很大概率是指袁术、孙坚集团。
(孙坚)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吴书孙破虏传》
(4)鲍信
骑都尉鲍信也是荥阳之战的重要参与者。在《魏书》记载中,鲍信与鲍韬“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响应曹操的号召。
鲍信绝对可算作义士。
(鲍信)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王沈《魏书》
此处关于兵员数量的记载,无疑令人难以置信。鲍信1介离任的地方豪强,仓促之间根本不可能聚集起数万之众,遑论3千余乘战车。
实际鲍信事迹的书写,与前文提到的卫兹有相似之处。鲍信之子鲍勋显赫于魏廷,正如卫兹之子卫臻显赫于魏廷1样,《魏书》出于美化当朝名臣的考虑,把卫兹、鲍信塑造成“从龙有功”的正面人物,并不奇怪。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汉司隶校尉鲍宣9世孙……勋父信,灵帝时为骑都尉。--《魏书鲍勋传》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3公之辟。--《魏书卫臻传》
更何况如果鲍信真的有2万兵马,曹操在荥阳大败之后,便没有必要远赴扬州丹阳募兵,直接从鲍信处补充兵员即可。由此可知,鲍信所谓的数万兵马,当为关东联军之中的公产(即“兖、豫之师”),绝非其1人所有。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魏书武帝纪》
按记载,鲍信兄弟也参与了荥阳之战,结果鲍韬阵亡、鲍信负伤,与曹操1道狼狈奔走,仅以身免。
汴水之败,(鲍)信被疮,(鲍)韬在阵战亡。--王沈《魏书》
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魏书武帝纪》
鲍信的“两万兵、3千车、7百骑”自此不见记载,无疑全数败殁,可知此役相当惨烈。如果荥阳之战的参战者真的仅有曹操的5千兵卒,那曹操必被徐荣阵斩,断无生路。
照此论之,刘岱、张超、臧洪、乔瑁等人应该也有各自的军事任务,绝非作壁上观之辈。
只不过《魏书》出于突出曹操功绩的考虑,对其余诸侯的事迹记载不甚详细、甚至刻意抹杀。
再来看徐荣1方的军事力量。
徐荣是董卓麾下名将,以幽州出身在凉州集团中1路官至中郎将,成为与牛辅、董越、段煨等人平级的高级将领,可知必有过人之处。
(公孙度)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魏书公孙度传》
下1章咱们继续说。
曹洪总算彻底放下心来。
再来看辽东…
那1日,与徐晃、马超商议妥当之后,太史慈便率军出城登船,径向西北方的无虑县乘风破浪而去。
而徐晃、马超2人则同时走6路,率骑兵向北杀去。
“长驱直入”这个成语的出现,虽然是源于徐晃本人在建安2十4年(西历219年)破关公樊城之围时,但如今这个时空,还在建安8年(203)。
所以,“长驱直入”这个成语,即将因徐晃1路绕城而走、如神兵天降般攻入辽东郡治襄平城而提前问世。
没错!
徐晃采取的战术,正是昼伏夜出、径取襄平的这种长驱直入方式。
这也得益于辽东郡地广人稀,旷野之中人迹罕至。
以是故,当徐晃的大军在清晨雾霭中骤然出现之时,徐晃攻破襄平城便失去了任何悬念。
被徐晃杀了个措手不及的公孙度、公孙恭父子,甚至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便被徐晃在乱军之中先后斩杀。
历史上,称霸辽东长达1甲子的辽东公孙氏,就此提前近5十年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极其善于率骑兵作战的马超,也紧紧随着徐晃的脚步,攻下了安市、新昌2县。
紧随其后,太史慈充分利用海路优势,以在辽东守军看来、近乎于神出鬼没的行军作战方式,攻下无虑、辽队2县。
数日之后,3将顺利在襄平城会师。
至此,辽东郡正式被朝廷收复。
就在3猛将犒赏3军的次日…
1位神秘来客,骤然到访。
赵云赶到邺城的第3日,沮授、逄纪、许攸3人,便率袁绍1众故臣,赶到邺城太守衙门与赵云相见。
当年沮授虽看不起身为1介武夫的赵旻,但其人对智勇双全、兼资文武的赵云却颇为欣赏。
加之沮授、赵云皆出身于河北豪族,是以,2人私交实际上委实不错。
此番再相逢,赵云向沮授深施1礼。
“公与兄,经年未见,别来无恙否?”
沮授还礼苦笑。
“子龙,明公已逝,老夫而今心如死灰,何谈别来无恙?”
不同于颜良,赵云长叹1声、躬身行礼、唏嘘不已。
“公与兄,云在许都听闻袁公仙逝,心中哀痛不已。遥想当年,袁公西拒鲜卑、东定乌桓、北伐公孙瓒,何等英雄!
唉!纵是英雄,亦终难敌岁月侵摧!痛哉!痛哉!”
沮授此时,已经泪流满面。
“子龙,明公昔年未及时东迎天子,致使明公大志难酬,何其憾哉!”
赵云同样黯然神伤。
在这乱世之中,袁绍不称帝、不逾制,始终以大汉大将军自居,已经颇为难得。
何况斯人已逝,功过如何,何必再评说。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考虑到袁术曾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而孙坚北伐时曾多次与董卓集团作战,“豫州之师”便有很大概率是指袁术、孙坚集团。
(孙坚)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吴书孙破虏传》
(4)鲍信
骑都尉鲍信也是荥阳之战的重要参与者。在《魏书》记载中,鲍信与鲍韬“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响应曹操的号召。
鲍信绝对可算作义士。
(鲍信)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王沈《魏书》
此处关于兵员数量的记载,无疑令人难以置信。鲍信1介离任的地方豪强,仓促之间根本不可能聚集起数万之众,遑论3千余乘战车。
实际鲍信事迹的书写,与前文提到的卫兹有相似之处。鲍信之子鲍勋显赫于魏廷,正如卫兹之子卫臻显赫于魏廷1样,《魏书》出于美化当朝名臣的考虑,把卫兹、鲍信塑造成“从龙有功”的正面人物,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