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远兄,此事之幕后主谋,乃我赵从文也!”
吴懿神情瞬间恢复如常。
“原来如此!主公何不早说?主公之意为,某当率大军,携农具粮草及新肥,赴庐江郡助山越人屯田?”
苟哥心情莫名有些惆怅。
原来老子在你们心中,就是幕后黑手之形象!
不得不说,苟哥颇有几分自知之明。
惆怅归惆怅,苟哥依然对吴懿点点头以示肯定。
“正是如此!此外,而今北方已定,卫府除征辽东之外、暂无其他战事。而庐江郡民寡地多,子远此番前去,可暂任庐江太守,助庐江郡士民屯田。”
毫无疑问,苟哥是在为明年做准备。
吴懿至此,已完全听懂了。
“主公……”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不过刘表宗室名流,号称八顾;刘备不过是个破落闲散,而且还属于污点干部(怒鞭督邮)。恐怕即使二人见过面,当时也不会有太多往来。
和孔融一样,刘表在北军中候任上也没干长久。翌年(190)长沙太守孙坚北上,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因此汉廷不得不派遣刘表,出
为继任荆州刺史。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后汉书刘表传》
群雄割据时代,孔融与刘表都曾先后与刘备交往,而刘备则揶揄“孔北海乃知世间有刘备邪”?
(刘)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吴书太史慈传》
这番言论,并非是对孔融的褒扬,而是刘备的自嘲。比如“公族子弟”袁术,就曾讥笑刘备“籍籍无名”。
(袁)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英雄记》
(袁)术与(陈)珪,俱公族子孙,少共交游。--《魏书袁术传》
换言之,汉末的门阀名流,对刘备这种儿披着宗室外衣的草根儿,是十分鄙视的。
刘备此话,或许是在隐喻自己当年(189)在洛阳“求见名士而不得”的愤懑……
毕竟彼时孔融名满天下,刘备不过布衣白丁。即使有邹靖的引荐,刘备恐怕也很难和孔融、刘表攀上关系。
刘备早年的关键记载,书法极端隐晦,线索支离破碎,如同沧海沉钩般被潜藏在《典略》、《魏书》、《后汉书》、《英雄记》、《太平御览》当中,唯独不见于《蜀书》。
如此写法,可以说为后世读者,凭空制造了许多障碍。
由于刘备是通过“组建流民武装”为发迹手段,幕后便难免涉及诸多难以启齿之事。
诸如官匪勾结(公孙瓒),官官相护(陶谦),任人唯亲(邹靖)以及蝇营狗苟(曹操)。不一而足。
这些上不得台面的糟心事儿,在官修史书中,自然是不能明言的。尤其考虑到《先主传》名为列传,实是本纪,那为传主“隐恶扬善”便更加无可厚非。
客观评价,刘备的出身不算太好,虽然顶着宗室虚衔儿,却一度沦落到“织席贩履”。
按照两汉制度,“商贾、巫医、百工”属于贱民之列,丧失了“良家子”的身份。换言之,刘备的出身地位,连董卓都不如。
汉桓帝末,(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魏书董卓传》
董卓在洛阳时,已被东都公卿,骂作“羌胡之种”;那刘备的境况,也便可想而知。
(皇甫)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从诸多记载中,可以看出,刘备为了脱离自己的原有阶层,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刘备浴血疆场,视死如归,身负重创,命悬一线(见《典略》),但征战三年(184-187),也不过换来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安喜县尉,还随即遭到督邮沙汰,再度流落江湖。
遇贼于野,(刘)备中创阳死(即装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典略》
在洛阳时,刘备可以说把能走的门路走了个遍,为了再度踏上仕途,可谓拼尽全力。
实际中平六年(189)的刘备,已经年近三旬,白身无依,一贫如洗,甚至可能因为“怒鞭督邮”的政治污点,处在“永不录用”的黑名单中。
如果不是因为同年(189)董卓兴风作浪,天下大乱,那刘备可能真的要孤贫终老了。
即使如此,刘备依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倾尽身家,回到洛阳奔走,最终通过曹操的门路,抓住了跟随毌丘毅募兵的机会,再入仕途。
陈寿所谓“先主折而不挠,终不为下”,恐怕意有所指。不仅是在概述刘备的半生戎马,也在隐喻其早年的坎坷波折。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蜀书先主传》
刘备对成为人上人、欲信大义于天下之追求,远超常人,在无数次人生低谷中,壮志依旧,奋战不休。
从这个角度看,刘邦的性格传承,在刘备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的评语,何其精洽!.
吴懿心道:主公为何不能好好说话?莫非主公有断袖之癖、龙阳之好?
嗯……数年前,鲁肃亦曾担忧过此事。
苟哥这才发觉自己失态了,但臭不要脸的其人对此毫不在意。
“子远将军可知,而今庐江郡“山越人暴动”之事?”
说着,苟哥不着痕迹地松开了自己的手。
吴懿刚刚松了一口气,旋即又紧张起来。
“主公之意为,由某率军平庐江郡之叛乱?”
庐江郡乃大汉天子之土,而卫府,也就是卫将军府负责保境安民,因此,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道义上,卫府都有充足必要的理由,主动出兵平庐江郡之“暴动”。
更何况……
这所谓“暴动”,究竟是谁挑起来的?
所以,苟哥神秘一笑。
“子远将军尽管放心,庐江郡实际并非暴动,亦非叛乱,实则是孙仲谋倒行逆施、激起民愤所致耳!”
见吴懿听得一头雾水,苟哥只好摊牌、不装了。
“子远将军,庐江郡而今实际掌权者,乃九江刘子扬也!”
见吴懿瞠目结舌,苟哥只好彻底摊牌、完全不装了。
“子远兄,此事之幕后主谋,乃我赵从文也!”
吴懿神情瞬间恢复如常。
“原来如此!主公何不早说?主公之意为,某当率大军,携农具粮草及新肥,赴庐江郡助山越人屯田?”
苟哥心情莫名有些惆怅。
原来老子在你们心中,就是幕后黑手之形象!
不得不说,苟哥颇有几分自知之明。
惆怅归惆怅,苟哥依然对吴懿点点头以示肯定。
“正是如此!此外,而今北方已定,卫府除征辽东之外、暂无其他战事。而庐江郡民寡地多,子远此番前去,可暂任庐江太守,助庐江郡士民屯田。”
毫无疑问,苟哥是在为明年做准备。
吴懿至此,已完全听懂了。
“主公……”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不过刘表宗室名流,号称八顾;刘备不过是个破落闲散,而且还属于污点干部(怒鞭督邮)。恐怕即使二人见过面,当时也不会有太多往来。
和孔融一样,刘表在北军中候任上也没干长久。翌年(190)长沙太守孙坚北上,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因此汉廷不得不派遣刘表,出
为继任荆州刺史。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后汉书刘表传》
群雄割据时代,孔融与刘表都曾先后与刘备交往,而刘备则揶揄“孔北海乃知世间有刘备邪”?
(刘)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吴书太史慈传》
这番言论,并非是对孔融的褒扬,而是刘备的自嘲。比如“公族子弟”袁术,就曾讥笑刘备“籍籍无名”。
(袁)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英雄记》
(袁)术与(陈)珪,俱公族子孙,少共交游。--《魏书袁术传》
换言之,汉末的门阀名流,对刘备这种儿披着宗室外衣的草根儿,是十分鄙视的。
刘备此话,或许是在隐喻自己当年(189)在洛阳“求见名士而不得”的愤懑……
毕竟彼时孔融名满天下,刘备不过布衣白丁。即使有邹靖的引荐,刘备恐怕也很难和孔融、刘表攀上关系。
刘备早年的关键记载,书法极端隐晦,线索支离破碎,如同沧海沉钩般被潜藏在《典略》、《魏书》、《后汉书》、《英雄记》、《太平御览》当中,唯独不见于《蜀书》。
如此写法,可以说为后世读者,凭空制造了许多障碍。
由于刘备是通过“组建流民武装”为发迹手段,幕后便难免涉及诸多难以启齿之事。
诸如官匪勾结(公孙瓒),官官相护(陶谦),任人唯亲(邹靖)以及蝇营狗苟(曹操)。不一而足。
这些上不得台面的糟心事儿,在官修史书中,自然是不能明言的。尤其考虑到《先主传》名为列传,实是本纪,那为传主“隐恶扬善”便更加无可厚非。
客观评价,刘备的出身不算太好,虽然顶着宗室虚衔儿,却一度沦落到“织席贩履”。
按照两汉制度,“商贾、巫医、百工”属于贱民之列,丧失了“良家子”的身份。换言之,刘备的出身地位,连董卓都不如。
汉桓帝末,(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魏书董卓传》
董卓在洛阳时,已被东都公卿,骂作“羌胡之种”;那刘备的境况,也便可想而知。
(皇甫)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从诸多记载中,可以看出,刘备为了脱离自己的原有阶层,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刘备浴血疆场,视死如归,身负重创,命悬一线(见《典略》),但征战三年(184-187),也不过换来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安喜县尉,还随即遭到督邮沙汰,再度流落江湖。
遇贼于野,(刘)备中创阳死(即装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典略》
在洛阳时,刘备可以说把能走的门路走了个遍,为了再度踏上仕途,可谓拼尽全力。
实际中平六年(189)的刘备,已经年近三旬,白身无依,一贫如洗,甚至可能因为“怒鞭督邮”的政治污点,处在“永不录用”的黑名单中。
如果不是因为同年(189)董卓兴风作浪,天下大乱,那刘备可能真的要孤贫终老了。
即使如此,刘备依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倾尽身家,回到洛阳奔走,最终通过曹操的门路,抓住了跟随毌丘毅募兵的机会,再入仕途。
陈寿所谓“先主折而不挠,终不为下”,恐怕意有所指。不仅是在概述刘备的半生戎马,也在隐喻其早年的坎坷波折。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蜀书先主传》
刘备对成为人上人、欲信大义于天下之追求,远超常人,在无数次人生低谷中,壮志依旧,奋战不休。
从这个角度看,刘邦的性格传承,在刘备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的评语,何其精洽!.
吴懿心道:主公为何不能好好说话?莫非主公有断袖之癖、龙阳之好?
嗯……数年前,鲁肃亦曾担忧过此事。
苟哥这才发觉自己失态了,但臭不要脸的其人对此毫不在意。
“子远将军可知,而今庐江郡“山越人暴动”之事?”
说着,苟哥不着痕迹地松开了自己的手。
吴懿刚刚松了一口气,旋即又紧张起来。
“主公之意为,由某率军平庐江郡之叛乱?”
庐江郡乃大汉天子之土,而卫府,也就是卫将军府负责保境安民,因此,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道义上,卫府都有充足必要的理由,主动出兵平庐江郡之“暴动”。
更何况……
这所谓“暴动”,究竟是谁挑起来的?
所以,苟哥神秘一笑。
“子远将军尽管放心,庐江郡实际并非暴动,亦非叛乱,实则是孙仲谋倒行逆施、激起民愤所致耳!”
见吴懿听得一头雾水,苟哥只好摊牌、不装了。
“子远将军,庐江郡而今实际掌权者,乃九江刘子扬也!”
见吴懿瞠目结舌,苟哥只好彻底摊牌、完全不装了。
“子远兄,此事之幕后主谋,乃我赵从文也!”
吴懿神情瞬间恢复如常。
“原来如此!主公何不早说?主公之意为,某当率大军,携农具粮草及新肥,赴庐江郡助山越人屯田?”
苟哥心情莫名有些惆怅。
原来老子在你们心中,就是幕后黑手之形象!
不得不说,苟哥颇有几分自知之明。
惆怅归惆怅,苟哥依然对吴懿点点头以示肯定。
“正是如此!此外,而今北方已定,卫府除征辽东之外、暂无其他战事。而庐江郡民寡地多,子远此番前去,可暂任庐江太守,助庐江郡士民屯田。”
毫无疑问,苟哥是在为明年做准备。
吴懿至此,已完全听懂了。
“主公……”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不过刘表宗室名流,号称八顾;刘备不过是个破落闲散,而且还属于污点干部(怒鞭督邮)。恐怕即使二人见过面,当时也不会有太多往来。
和孔融一样,刘表在北军中候任上也没干长久。翌年(190)长沙太守孙坚北上,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因此汉廷不得不派遣刘表,出
为继任荆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