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铅青雨幕,众人归(2 / 4)

夫妻俩就这么坐在床边,相拥在这片安静的说着属于两人的私密话。

阳光穿过窗棂,泛起的宁馨驱走了外面恼人的蝉鸣。

……

征讨倭寇前面的三年之中,夏国上下一直采取积极的休养生息,尤其是北方各州各郡,虽然在人口上比不得中原、南方的吴州。

但在诸葛亮、狄仁杰、荀彧精通民生,励精图治,底蕴隐隐赶超天独厚的中原。

而且燕京做为夏国的政治、军事之都,西戎草原的战马和皮毛、牛羊筋骨等物,都会优先供应这里。

除此外,飞云港也是减少南方商人在货运上的成本,这是内陆其他州郡无法做到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饱和,已经与鹿阳、盛康这样的巨城比肩。

虽然北方燕京、中原鹿阳都是夏国南北之都,但民间又有另一种说法,燕京才是真正的京师。

这一点,其实上上下下都是知道的。而且这些年华夏之文普及,车同轨、书同文之后,做为北方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先天的优越感。

用他们的话说,北方的百姓是一路支持当今陛下,从大将军一路走到夏王,再到天子。

如今归为一国,度过了初期的不适应后,天下六国百姓都已安生,对北方那些人自持的傲慢和优越感,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这种默许下的态度,让北方各州的地方在这三年里隐隐盖过中原和南方。

不过这一点上,诸葛亮和王朗竟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极力主张将夏国各州百姓地位平等。

甚至包括凉州刚刚改族名为羌的各个部落,以及南方越州百姓,三年里,两人算是第一次携手,通过学术交流、野史怪志、人文风貌等等能传播的途径,方才起了不少效果。

苏辰自然是全力支持的,毕竟当年他登基之时,就说过要让曾经的各国百姓,都为华夏之民,没有贵贱之分。

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宣传,每年的秋闱也会其余州开一点方便之门,让那边刚刚接触华夏五科之学的学子们能进入燕京的选士当中。

在这一方面,并州太守李儒便做的极好,大抵是抛开当年火烧洛阳的心理负担之后,想要在这里一展才华,想要更多的寒门子弟、贫苦子弟也能翻身,在并州各郡各县,甚至下到乡村,搜罗民间聪慧之人入学。

致力让土地贫瘠、又没多少商贸税收的并州,另辟蹊径的兴起文坛之风。

这样一来,寒门子弟、贫穷人家对于夏国,自然感恩戴德,李儒这招算是将他们牢牢将其捆绑在夏国的利益一环里。

但凡有对夏国不利的事,这些新兴的文坛之秀,几乎一边倒的口诛笔伐,也有人甚至想要效仿,当年出使忻襄被杀的王怀义去往西域,逼迫对方国王将自己杀了,让天子有理由发兵讨伐。

这样便能青史留名,自己的家眷也在乡间借自己的名望,能得到更多的资助。

为此,苏辰也大为头疼。

翌日一早,苏辰早早起床洗漱,在宫女服侍下穿戴完毕,便与等候多时的典韦、许褚来到御书房,此时还是五更天,距离开早朝还有两刻钟。

他一进到书房,便开始翻看筛选过的奏折,当中就有这些书生主张扩张,或自愿前往西域诸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