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 周老七笔记(3 / 4)

买活 御井烹香 5647 字 2023-12-06

实际上,赚头仍然是有的,而且并不少,这些菜蔬种起来是不费什么事的,从前不多种,只是因为没有人能吃得完,那么,除了那些适合做咸菜的菜蔬之外,其余菜蔬多种了也没有用,就算是能积咸菜的菜蔬,因为盐是难得的,因此也不必多重,就是这样,每年都还有吃不完的菜随手扔,或者是拿去喂鸡喂猪的。

至于说进城卖菜,那个量实在不能说多大,总之不便之处实在很多,城里要吃鲜菜的人还特别少,一千个人里,大概三四百人吧,其余人要么根本吃饭都是对付一口,能把主食吃饱就不容易了,要么自家里有田庄,用不着去外面买。三四百人的量,算下来,城郊十几户菜农就足够供应上了,这样只要稍微离城偏远一点的农家,根本就没有多种菜的动力。

可现在,城里用菜量比以前是增加了十多倍,人们的日子好过了之后,首先就是要在饮食上找补,而以前吃自己农庄的那些人,现在也没有庄子了,一些可吃可不吃的人家,受了报纸上健康宣教的感召,知道自己原本吃菜的数量不够,也开始大量买菜,这么此消彼长一下,大家都开始种菜,几乎是不愁销路,又因为路修好了,还有专门的菜贩子拉车到地头来收,自家只要播种施肥,扒出来称重就行了再配合田师傅,把每年套种菜蔬,元素归还养田的计划那么一规划,家家户户都发觉,这种菜的买卖实在不差,本来是为了肥田种的,怎么都是种,种出来的菜,哪怕十斤一文钱,不也犹如白得的一般吗至于说那点体力,他们实在觉得都不该算入成本里的,因为体力就不值钱

自然了,菜价十斤一文钱,那也是夸张了的,到了丰收期,三四斤一文钱是很正常的,大白菜一亩地就能收个两千多斤,这里就是四百多块钱了,收完了之后,翻地种一茬大豆,到开春大豆收了,地也肥了,又可以种田

一亩田以前就一季的庄稼,能出息多少在买地这里,南方是双季稻再加上同时期套种的大豆,犄角旮旯的地方拿来种菜,一年至少三收。到莱芜,一年就一季主粮了,那就是红薯、土豆、玉米和白菜萝卜大豆换着种,各地的村老还争相托关系,从买地找田师傅回来给他们设计菜谱,看一年的作物该怎么搭配怎么种,才能把地越种越肥。丰收期的蔬菜,窖藏一些,一些卖给菜贩子,菜贩子这里四斤一文收了,一部分拿去晒干、腌菜,一部分进城叫卖,还有一部分就运到海边,卖给海边的船贩,三斤、两斤一文的,船贩这里,一斤一文钱卖给过往的商船,他们也是大大的有利。

所有人都是赚的,就是船客也不亏那,你说在海上漂泊了这么多天,一文钱一斤买两斤大白菜,就是水洗了生切着浇点酱油醋,那也觉得爽口去火不是当然周老七等人吃的是官船的饭,不用他们自己出钱,可就是在普通旅客来说,这也是最合适不过的。因此,凡是繁华港口附近,种菜养猪养鸡这些农副产业也很发达,光是做船贩一年都不少赚,百姓的日子可不就越过越好了,他们又怎么不求新求变呢这些新型的产业,可都是利啊

周老七这里,得了船员的指点,知道了其中的弯弯绕绕,也是大为感慨,在笔记中仔仔细细地记叙下了这个现象的前因后果,当然也免不得再发表一通到了实地才有实在感想的感想,最后忍不住还是加了一笔,最让人大惑不解的是买地的西瓜怎么这样的甜这个瓜的品种真是犹如仙瓜一般了,而且,这瓜在山阳道怎么能这么大我买了一个瓜,甚至有半人高,一个瓜就足够一船人大快朵颐了

云县的瓜虽然也有,但却没有山阳道的瓜这样大,且便宜又新鲜,周老七觉得和北方的瓜比,南方的瓜有点水,同时他也震惊于莱芜港人口的繁多,莱芜道附近的人口比武林港还要多,甚至在海边有一个巨大且纪律非常严明的帐篷区,里面也住满了人。北方人口已经稠密到这个地步了吗一开始我非常震惊,连卫拉特两个王子都受到震撼,他们说在入关之前,一辈子也没看到过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的场面,甚至连牛羊都算上也没有这么多。

这无疑是推翻了周老七对北方的固有印象的,也让他大惑不解,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故莱芜是整个北方最大的集散港口,所有北地流民都会被疏导到莱芜沿岸,组织南下,所以不单是莱芜港人口多,从莱芜到之江道,这一条线的流动人口都非常的多,倘若不知道缘故,难免就要生出误会,瞠目结舌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