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买地这里的百姓,早已习惯了用机器来解决一切治理上的难题,凡是任何问题,似乎只要推出一种新机器便可迎刃而解,再加上他们又有仙画来开拓眼界。虽然看过的人占比不多,但他们会用文字来总结自己的见闻,这种对仙画的反刍和回忆,流传度又是最高的,哪怕文采平平,民间也非常喜爱,有些珍稀仙画,只有寥寥十数人看过的,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都会有人专门去收集总结。从这些仙画之中,可以归纳出的最基本最没有争议的一点,那就是,在仙界,一艘船装载个五六百人那是家常便饭,倘若是六姐拥有的岛船,一艘船住个千把人,日夜行个百里,那也是轻轻松松,乘客们在上头还是锦衣玉食,丝毫没有将就之处。
机器船一定是未来!有了思维惯性,又有仙画作为论据支撑,机器船派的拥趸要远远高于路条派——这倒也在情理之中,一般有闲心做这种辩论的人,日子都不算差,就算因为运力不足而造成物价上涨,那也是温水煮青蛙,暂时不会感到太大的影响,但倘若恢复路条,那他们立刻就觉得非常不便了。
甚至很多更士,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在支持机器船,因为一旦要在原有的系统里加上路条,就等于是给他们平添极大的工作量,一想到就让人两眼发黑,很多人都认为,彻查路条,不许凭空迁徙,只适合敏朝那种死气沉沉的封建体制,在买地如此活跃的民间经济以及基础建设下,民间的迁徙本就是非常活跃的,根本就不可能用路条来限制,而且说白了,买地到处修路不就是给人走的吗?人都不能随意走动了,还花那么多代价修路,又有何意义呢?
机器船派的观点,明显是更符合买地的口味,但他们也不是没有破绽,这就说来话长了,牵扯到许多不定期发行的行业邸报,也有叫内刊的,这种报纸,上头时效性的消息不多,倒也没有什么购买门槛,只是一般百姓不太容易看懂罢了。
内刊上对于机器船的讨论,都是基于他们能接触到的天界教材来说的,外行人看个热闹,只知道机器铁皮船也好,机器木船也罢,都存在船身应力传导问题,说白了就是木板容易断,而铁船更是只有模型,没有成船下水,除了海水锈蚀问题之外,再有就是铁板的焊接和铆接技术,也根本都跟不上。
目前买地最大的造船厂,鸡笼岛一厂,也就是造了一些半人高的小模型实验,主要的方向还是放在铁甲木船上,只是在重点部位加以铁甲防护,整个龙骨架构还是用木料打造,而且,这样的铁甲战船十分笨重,光靠风力,移动起来犹如龟爬,必须桨帆并用,如果上蒸汽机,不但自重雪上加霜,而且应力问题仍然是很大的关卡,在实验中多有损毁,甚至还闹出龙骨断裂的沉船事故,搞得上头的试航员跳水逃亡,狼狈不堪,险些没闹出人命来。
按照杂志上的说法,蒸汽船固然是船只的未来,但这未来什么时候能落地,还得看造船材料的发展,光是木头这肯定是不行的,木头受不住力,一般的铁也是不够,钢铁技术要再往前走个十几步,才有希望落地呢!甚至还有激进一些的议论家,打出了‘五十年内无法落地’的说法,认为恢复路条制度,或者对无路条者征收额外的通行费用,才是缓解运力紧张最现实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