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我是首富的亲姑姑[年代文]》59.第059章尘埃落定
国际饭店考虑得很周到,一直实行分餐制,不会因为陆明珠等人的迟到而不准备他们的饭菜,所以他们很快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此时餐厅没什么人,吃完的都回去了。
自然,没人在意他们为什么会一块进来吃饭。
陆明珠和谢君峣坐在陆逐日对面,在陆明珠晶亮有神的目光下,陆逐日十分坦然地享受美食,面色依旧,让人瞧不出半分情绪。
就是下筷子的动作有些迟缓。
细心的陆明珠这才发现,他右手的关节都有些变形了。
“为什么不同意给她1个亿?”她问陆逐日,“一劳永逸不好吗?”
陆逐日抬眼看她,“你知道这是一笔什么样的数字吗?”
陆明珠想了想,想到捐款时得知的物价,“一架战斗、机的十五分之一,一辆坦克的二十五分之一,一门高射炮的八分之一,一门大炮的九分之一。这么一算,1亿元竟是很大的一笔数字,你应该掏不出来。”
“不是应该,是肯定。”陆逐日挟菜放进饭碗里,“我享受的是供给制,吃小灶,没有工资,只有少量津贴,抗战期间是每个月两块大洋,现在涨到5万元。”
其实就涨了3块大洋。
陆明珠啊了一声,“没有工资吗?”
是了,定下工资级别是1955年,而现在是1952年的1月初。
陆逐日吃了一口饭,“要工资干嘛?生活上的衣食住行都有组织操心,自己不用管,妇女有生育费、保育费、卫生费,家里有孩子的有保姆费,还有医疗费、丧葬费等,连老人都有特殊的优待,基本上用不到工资,领工资再去买都不够麻烦的,耽误工作。现在知道我为什么不答应给林晓红1亿元作为爱党的抚养费和教育费了吧?”
“你没钱!”陆明珠哈哈笑。
陆逐日淡淡地说道:“就是有钱也不能给她,信不信她会全花在自己身上?买衣服、买首饰、买化妆品,而不是用在爱党身上。”
以前是真的穷,从上到下,大家都穷,穷到极致。
一对平平无奇的翡翠镯子令林晓红上心,引起她对陆爱国的杀心,只为据为己有,足以说明组织贫穷的地步,也足以说明林晓红的恶毒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竟把一对翡翠镯子当成好宝!
说实话,那对镯子的成色不过中上,论价值,连陆明珠现在戴的一只耳环都比不上。
陆逐日以前觉得林晓红年轻,爱美不算什么大毛病,每次领点津贴都被她花在穿衣打扮上面,因自己年长她二十岁,又常年不在家,所以不方便劝说。
直到现在,他才明白,为了追求穿衣打扮,林晓红已经达到一种病态的地步。
一对翡翠镯子而已!
为了一对镯子,她不惜嫁给自己,不惜对陆爱国下手。
真是太疯狂了。
太疯狂了。
陆逐日现在还不知道所谓叶颖临终托孤也是捏造的。
若是知道,他更恼火。
陆明珠很快就明白陆逐日的意思,颇为赞同,又问:“你不怕她教坏你儿子?有道是言传身教,父母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总不能等他长大了,长歪了,你再来收拾他弄出来的烂摊子,只自己长成纨绔倒还罢了,若是害了人,被害了的人岂不冤枉?”
陆逐日没有跟她说明自己接下来的打算,叹道:“也许我永远不会是一位好父亲。”
对平安和爱国如此,对爱党也一样。
说放手就放手。
谢君峣默默听着,给陆明珠挟菜,“陆同志有自己的主意,你就别太操心了。待会儿我们去琉璃厂取东西,你好好吃饭。”
“对,在周老板店里买的东西还没拿来。”陆明珠努力干饭。
吃完饭,他们带金钱去琉璃厂,陆逐日则去写离婚报告。
他担心夜长梦多,想速战速决。
林晓红年轻,嫁他四年,至今不过二十二岁,许是自幼娇生惯养,头脑简单,性格冲动,她十分直白地表现出自己不愿意跟着下乡务农,但她父亲却不是那么容易好糊弄的。
虽然林父在军中的职务并不高,只做到师政委,但他从军数十年,是个老油子。
他一向欣赏陆逐日。
这桩婚姻能成,也是他托章振兴和其他老战友一起说的媒。
在同级别的将军中,陆逐日是最年轻的一位。
陡然得知小女儿要和陆逐日离婚,林父第一反应就是阻止,“胡说八道!你又耍什么脾气?吵归吵,闹归闹,离什么婚?我不同意。”
林晓红脾气上来:“他要辞职回老家当农民,难道让我跟他一起回去吗?”
林父大吃一惊:“什么?”
“你没听错,陆逐日就是要辞职,说他旧伤复发,不能继续工作。”林晓红把陆爱党放到炕上让他自己爬着玩,一扭身,腻到母亲怀里撒娇,“娘,你可得站在我这边,我要是跟他回老家,还得干农活,还得带孩子,还得洗衣做饭,可能再也见不到你和爹了。”
林母皱眉,“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舍得?”
她不信,林父也不信。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林父是男人,他不信有男人在自己建功立业后会放弃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
不对!
是位高权重,不是荣华富贵。
他们一心一意为人民,讲究艰苦朴素,而非追求荣华富贵。
林父是穷苦人出身,最清楚人民群众的心声,也这样教导子女,只有林晓红是他中年再婚后所生,长得聪明漂亮,难免溺爱了些。
以前在西北,她都是做最轻的农活。
把她嫁给陆逐日也是因为陆逐日既年轻,又位高权重,上面没有公婆,免得婆媳不和引发吵闹,林父知道自己女儿最受不得气,更重要的是陆逐日没有儿子,自己女儿生的儿子可以继承陆逐日的一切,说不定还有余荫福泽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