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仰大名。”董熹说着笑了笑。
这话倒不是他客气,眼前的詹姆士在1991年以49万美金的低成本制作李桉的处女作《推手》起家,并且包揽了他之后的所有作品。
连《卧虎藏龙》,这哥们都是编剧之一。
两人是合作多年的默契搭档,而詹姆士现在的公司焦点,算是好来坞的潜力股,被称为“新米拉麦克斯”。
“董,听说你对《断背山》的剧本感兴趣?”詹姆士也没有废话,直接切入主题。
1997年1月,女作家安妮·普鲁的短篇小说《断背山》首次刊载于《纽约客》杂志,第二年便获得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好来坞女编剧黛安娜·奥萨纳被这部小说吸引,连读了两遍,并推荐给搭档拉里·麦克默特里,经过原作者同意后,他们将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剧本。
剧本几经辗转,传到了眼前的詹姆士·沙姆斯的手上。
詹姆士开始为《断背山》寻找投资,想要把它搬上大银幕,可就这样一部低成本的电影,却四处碰壁。
它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明知道很有可能美味至极,但投资商不愿意碰它,一来是风险不小,毕竟同性的市场很小,更致命的是很多影院会抵制,观众想看都看不到。
二来是怕舆论,虽然号称自由灯塔,但是美国的保守派和宗教人士,对于“异端”可不会容忍。
毕竟西部牛仔作为美国精神的象征,最有男子气概的形象代表,和令人不齿的“同性”联系在一起,就足以让保守主义者高举反对的大旗。
不过董熹可不在乎这些舆论,他们做为一家海外公司,只要电影拍的越成功,可以赚更多钱,美国社会动荡管他鸟事啊。
而且从投资的商业角度来看,《断背山》会是一部非常有票房吸引力和奖项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