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与高顺各自完成了材官骑士的选拔,也就成了汉军正式军队的一员,再经过两年的兵役训练,配合战阵之道,就可以称之为汉军精锐了。而两年兵役以后,则是东汉和西汉军队的分水岭。
西汉的兵役制度虽然不像秦国那般近乎举国皆兵,年年发役,但材官骑士也是一种义务兵役制度。两年正式兵役之后,这些材官骑士将各自回归乡里,转换为预备兵役,每年还要参加“春秋射”,也就是在春季或者秋季的时候,国家会组织预备役的材官骑士们进行军事训练和比武考核,目的在于确保这些人依旧是随时可以征召上战场的正规军。
参加“春秋射”,可以抵消成年男子每年的更役,消耗的只是国家粮草,耽误的农时并不太长。对此,材官骑士们倒也有些积极性。
问题是一旦有战事,这些人也是要被义务征召的,遇上汉武帝这样喜欢常年征战的皇帝,那这些人就接近于终身义务兵了。
这种情况就没几个人愿意了,长期征战尽管会增长战斗经验,却会极大地消磨义务兵的战斗士气,导致军队整体实力不增反降。
更何况这显然对地方的农业生产也会造成极大地影响和耽搁,汉武帝晚期的时候也开始反省这一问题,甚至下达了《轮台罪己诏》。
到了东汉初期,为了让全国人民都尽快投入到恢复农业生产建设中去,同时,也为了削弱地方兵权,以防这些极具战斗力的材官骑士们被心怀不轨的地方豪强或诸侯封王掌握,刘秀取消了材官骑士的都试,实际上也就取消了每年都进行的、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的兵役选拔和“春秋射”比武演练。
这样一来,东汉王朝就再也不能像西汉一样,动辄动员十万甚至数十万的预备役投入到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中了。另一方面,东汉也彻底走上了职业化的精兵路线。
为了确保京师的安全以及边境的需求,材官骑士的选拔标准并没有废弃,边境和京师依旧保持了十余万的精锐军士。只不过这些人不再是义务兵,而是招募兵了。
那些大量不必参加材官骑士选拔,不再需要每年训练,也不用去戍边或者成为京城卫士的成年男丁,则需要每年缴纳一笔3钱的更赋钱以作军资。这个数字,相对于参军服役带来的生产损失和不可测风险,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愿意承担的。
当然,这不代表这个超过5万人口的庞大帝国,就靠这不到二十万军队来维持统治了。事实上,在和平时期或者说相对安宁的内陆郡国,维护治安和物资周转运输储存的警备系统才是中央朝廷深入基层,确保国家掌控力的核心所在。而这就是东汉依旧沿用了的西汉时期的正卒服役体系。
正卒,以前有历史观点认为就是汉代的材官骑士,不过随着出土文物和更多的史料论证,两者间已经基本确定是不同的概念了。正卒包括站在京城及郡县城墙上的“乘城卒”,城门边值岗守卫的“门卒”,在边境要塞堡垒以及长城烽火台中负责瞭望守候,同时兼顾修缮城墙的“戍卒”,负责转运粮草物资的“辅卒”“转卒”,各县各亭中负责缉捕盗贼的“县卒”、“亭卒”,以及负责各河运畅通的“漕卒”“河渠卒”等。
正卒与材官骑士两者容易混淆,是因为材官骑士相当一部分比例是从正卒中进一步选拔的,而现役和退役的材官骑士又可以担任县卒,亭卒,乘城卒等,两者的身份是可以兼任或交替的。其次,正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戍边的戍卒,因此也常被认为是汉朝的常备军队,故而误与材官骑士混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