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迁不急着走,因为他觉得有必要对王守仁耳提面命一番。
此番回去见沈溪之前,两人暗中的较量已开始,虽然谢迁已默认沈溪崛起,甚至准备给沈溪掌权让路,但从心底来说,他还是不甘心朝中正统文官势力没落,他要确保未来几年甚至在自己致仕后朝廷文官集团的力量不至于衰弱得太厉害,不会因沈溪一人而改变大明自开国以来论资排辈的传统。
王守仁算是年轻一辈中他相对看好的高级官员,但因王守仁跟沈溪模糊不清的关系,他始终有些不放心,他觉得王守仁很可能是他跟沈溪间争夺的焦点。
王守仁年轻有为,又是官宦人家出身,父亲王华长期在东宫和内阁任职,家族背景强大,人脉宽广,这样的人若成为沈溪的拥趸,会对正统文官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因此谢迁准备让王守仁在西北多干几年督抚,等更加成熟稳重后再委以重任,而不能按照沈溪的想法直接进行提拔。
谢迁到了临时下榻的总督府官邸客房后,心想:“若让沈之厚来定下一任兵部尚书人选,他一定属意伯安而非德华,德华跟他不是一条心,伯安却不同,二人渊源太深,同年进士不说,更是故交好友,伯安之前几次破格升迁都有之厚的影子,若伯安回朝,德华跟其他文武大臣会怎么想?朝廷的规矩还要不要了?”
谢迁善于搞平衡,但这么做却注定要牺牲一些人的利益。
王琼在谢迁看来很有本事,但相较而言他还是觉得王琼稍有不如后起之秀王守仁,至于沈溪,谢迁从来不会比较,因为他知道沈溪能力超群,之所以被拔擢到这么高的地位上,乃是一个又一个军功笃实的,中间没有任何掺假的成分。
作为现任兵部尚书,又跟皇帝保持着其他大臣没有的默契,沈溪完全有资格决定继任人选。
这回沈溪立下的功劳太大,很可能会被正德皇帝提拔到礼部或者吏部尚书的位置上,那他推举下一任兵部尚书人选乃是情理中的事情。
谢迁前来宣府,更多是想让王守仁“知进退”,说白了就是让王守仁主动放弃竞争六部职位。
等顺利入住并吃过晚饭后,谢迁把王守仁叫来,详细说了一下他的计划:“……伯安,老夫回朝后准备让你多增加些资历,先在宣府做几年,再到三边担任总制,你对西北军情非常了解,由你来镇守边陲,不但陛下可高枕无忧,老夫和朝中文武都能放心。再过些年,调你到南京担任户部尚书,最后回到京师担任兵部尚书……”
谢迁已为王守仁规划好未来要走的路,但这条路却不是王守仁愿意走的,本身王守仁也没有这么大的野心,非要位极人臣。
跟沈溪一样,王守仁也想过几天安稳日子,不愿留在西北苦寒之地,就算回京城担任寺卿一类的闲散官职也未尝不可。
王守仁的心思很简单,无论是担任京官还是地方官,都想要清静,不需背负太大的责任,如此他才可以静下心来,研究荒废已久的学问,让自己的心境更上一层。
但可惜王守仁这种心态谢迁却完全理解不了,谢迁觉得自己的安排对王守仁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完全不管对方是怎么想的,非得将自己的意见强加过去……总归是把王守仁按在西北,这才符合谢迁“唯才是用”的标准。
在谢迁看来,王守仁最大的本事就是治理军务,督导屯田和管理粮饷物资上,但他却不知,王守仁志不在此。
“伯安,现在朝廷形势多变,以后老夫想多拔擢你这样的俊杰,将来朝中少不了你施展才华的舞台!”
谢迁体现出的器重不是王守仁想要的,但恪于颜面,王守仁只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但心底却非常排斥。
之后谢迁再跟王守仁说了一些事,基本上都是在问询,王守仁逐一作答。
王守仁在政事和军事上都丝毫不隐瞒,如此谢迁终于得悉之前朱厚照在宣府以及张家口堡等地的所作所为,知道之前那些所谓的“胜仗”到底是怎么回事。
谢迁最后幽幽叹息道:“若非之厚福缘深厚,关键时刻击败鞑靼人,怕是现在朝廷上下都不得安宁吧。伯安,此番辛苦你了,多得你在陛下身边保驾护航,朝廷才没出什么乱子。”
王守仁谦虚地道:“下官没做什么,主要还是陆侍郎他们能干。”
谢迁笑了笑:“各司其责,就算陆侍郎他们表现优异,也不能完全抹杀你的功劳。宣大之地有你来坐镇,老夫也能放下心来,去居庸关见之厚……”
交谈中,谢迁一直表现得很和善,气氛自然而融洽,满是长辈对晚辈的欣赏。
谢迁再说一会儿,这才起来道:“这一路急行,昨日连大同城都没入,老夫着实有些疲累了,今晚得好好休息……伯安,你安排一下,明日一早老夫便出发,陛下不在,之厚连个可以商议事情的对象都没有,老夫得及时赶到居庸关去,看看如何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局面。”
王守仁明白事理,重重地点了点头。
谢迁叹道:“时值多事之秋,朝中务求安稳,伯安你也要做出一些安排,宣府紧邻京师,最怕出事,你可要将麾下兵马看管好!”
……
……
王守仁见过谢迁后,心情异常沉重。
从谢迁的话中他明白一件事,短时间内自己离开西北已不可能,要提拔他到别的职位上会非常困难,就算三边总制出缺暂时也轮不到他,而且他并不想去三边,相较而言,那里还不如宣府繁华热闹。
“大人……”
王守仁回来时正好见到林恒。
林恒一直在宣府等候回京的调令,他押送着榆溪河一战中俘虏的战俘,还有多达五万多颗用石灰腌制过的头颅,一方面供兵部点验,另一方面则随时满足皇帝筑京观的需求,可是长时间没有消息,心情郁积,便到王守仁这里来看看。
以林恒的人际关系,虽然军中很多人都排斥他,但跟沈溪交好的官员却对他很友好。
当然,最主要还是林恒能力非常突出,在三边军中地位卓然,连王守仁都知道林恒很能打仗,之前林恒带兵到张家口时,也曾拜访过王守仁,双方都留下不错的印象。
“伯之,可有沈尚书的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