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蜀国皇帝孟昶听从宰相李昊的建议,现在已经接受秦州节度使降蜀国,如再接受西安等地降蜀,这等于摆明了向汉朝宣战。蜀地与陇、秦等地本就隔着重重大山,派兵驰援非常不便。连诸葛孔明在世也未能实现攻取秦、陇之地,现在纳降赵赞,派兵往关中和汉军作战,劳民伤财不说,还可能损兵折将。孟昶一想也对,于是就没管这个事情。两个月后,韩保贞、赵崇韬等一批武将知道此事,又力劝孟昶,当初诸葛孔明六出祁山都未能实现的功业,现在唾手可得,何不笑纳,囊中之物不敢接纳岂不让人笑话,理应接受赵赞请降。蜀国皇帝孟昶又觉得有道理,于是赶忙派赵崇韬带兵从成都出发,往秦地接应。
等到这边,蜀国想接受赵赞投降了,中原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皇太子刘承讯一战全歼杜重威,汉朝一举掌控中原和河东地区。赵赞又怕了,节度判官李恕劝他,其父赵延寿与杜重威不一样,是兵败迫不得已降辽。现在汉朝刚刚建立,只要此时束手入朝,必能保全富贵,狼狈投靠蜀国,并非万全之策。李恕又建议自己入朝,试探朝廷的态度。赵赞权衡利弊,当即命李恕先行前往汴京。
此时皇太子承讯监国,与李恕长谈,李恕为赵延寿辩解,兵败降辽实属无奈,后来辽国灭晋,本来耶律德光想坑杀数十万晋军,但是赵延寿极力劝阻,说辽国骑兵占领中原容易,南方水网密布,高山重叠,要想统一南方还要靠这些晋国步兵,建议将这些晋兵统归自己管理。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总算保全了这数十万将士的命,否则又是一场长平之战。赵赞年轻,加上父亲的缘故,害怕朝廷不能宽恕举棋不定,并且坦白,曾经表书蜀国愿意归降。现在太子殿下天威震中原,不再犹豫,愿意束手入朝,真心归顺。承讯半真不假的跟李恕说,赵赞把你李恕——理应宽恕,都派来了,我就原谅他了,你去西安跟赵赞说叫他来吧。
中国有句话叫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孟昶、赵赞这些人就是,军国大事,正听有理反听又有理,凡事当断不断,犹豫不决。
李恕领命返回西安,承讯急调柴荣率禁军五千赴关中,见机行事,如若赵赞没有异心把他带回汴京,如若举棋不定可先斩后奏,又命宣武军节度使李守贞率军入关中平叛。这赵赞呢,派走李恕之后越想越怕,又找来先前出使蜀国的亲信赵仙,赵仙又进言,不该让李恕先入朝。人心难测,万一李恕到了汴京投靠汉朝,会把他也卖了。赵赞一想也是,当初李恕就不同意降蜀,现在万一到了朝廷把他意图降蜀这事汇报给皇帝,皇帝说不定就以李恕代他。惊慌之中,赶忙叫上赵仙,没接到李恕的回报,就去汴京请罪了。这下老大跑了,柴荣就直接将晋昌军给接收了。
再来看蜀国这边,赵崇韬这人虽然勇武忠心,但是带兵打仗水平一般。命部将李廷硅率兵两万军队出于午谷,又自带张虔钊等将率军五万出大散关,本来山路就不好走,从整顿军队到往秦地而去,一路拖拖拉拉。所谓兵贵神速,柴荣接到命令后,向西疾驰,都到西安了他还没到。柴荣知晓蜀国进兵的消息之后,带上五千禁军和刚接收的晋昌军,在大散关设下伏兵,大败蜀军,赵崇韬兵败撤退。此时李廷硅的两万军队已行近西安,听闻大散关赵崇韬兵败,慌忙西撤,与汉军遭遇,惨败于子午谷,李廷硅兵败降汉。蜀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损兵数万,寸地未得。
再来看李守贞,他呢本来算是一代名将啦,因为投降汉朝心不甘情不愿,所以要他带兵赴关中平叛也是姗姗来迟。等到李守贞到达西安的时候,已经没他什么事情了,就想撤回,谁想汉朝朝廷让他就地担任晋昌军节度使,人都到这了,只得硬着头皮领命。这样一来,汉朝又实现了晋昌军和昌武军两个节度使的防区互调,巩固了中央的集权。
汉朝开国第一年的两仗打的非常漂亮,军情传到南唐,江南震惊,南唐的重臣张晟自告奋勇请命出使汉朝,促成汉朝与南唐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