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朝堂内斗悄然起 汉军两路再伐辽(2 / 4)

承讯心想,近两年未见,杨邠居然知道我不支持冯家之女,那就可能知道我选的是苏禹的女儿;再进一步推理就是杨邠知道我给太后的书信内容,那么这份书信一定是在承勋结婚之前就到了母后那里。

侍卫算是无罪了,现在承讯基本确定书信在弟弟大婚之前到了太后手中,而太后则假装没有收到书信。杨邠既然能知道家书的内容,作为太后最贴心的李贵人不知道的可能性不大。而这份奏折只字没有提到李贵人,李贵人很有可能也没有支持冯家之女。猜测了这么多,承讯仍然决定再等等。等什么呢?等苏禹和杨邠的进一步反应。

六月十四日,礼部尚书陈鑫从汴京到幽州觐见皇帝,按照礼仪请求皇帝给三皇弟封王。承讯跟陈鑫长聊了两个时辰,听取了陈鑫关于礼部工作的汇报,确认了三皇弟娶了冯家之女。然后,承讯表态说,“朕现在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准备再次征讨契丹,之后班师回朝。万里长城又归属大汉了,你有空可以去长城内外转转,然后就回去吧。”陈鑫只好听从圣命返回汴京向太后复命,皇帝没给回复,只是让他先回来。

太后一见这种情况,知道肯定是大儿子没有如愿生气了,就又写了封家书给皇帝,意思是你的家书给我的时候,我正好累了,没有及时看。年纪大了,又连续忙着给承勋办理婚事把这事给忘了。等婚事办完,闲了下来才想起家书。婚都结了我看就算了吧,你也不能一生气不给你弟弟封王啊。太后的想法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她哪里想到,遇到了杨邠和冯道这一对政斗老手,而杨邠正好触动了皇帝多疑的心。

太后、皇弟、数次参与改朝换代选立新君的冯氏家族搅合在了一起,让皇帝难以释怀。然后皇帝等到了一份家书、一份奏折和一份请罪书。家书自然是太后的,本在意料之中。礼部尚书来请旨可见太后是相当重视的,没有结果太后肯定是推脱木已成舟,继续要求给三弟封王。

奏折是户部尚书吕信义的,和杨邠一样状告冯道欺负肱骨之臣,危害江山社稷。吕信义从前在北都就是苏禹的下属,这封奏折应该是苏禹授意他写的。皇帝为什么让陈鑫空手回去呢?皇帝在试探大臣们的同时,权臣们也在观察皇帝的态度,发现利好,迅速上奏,继续瞄准冯道。而承讯则由事态发展判断,如果苏禹和杨邠不知道皇帝家书的内容,是分析不出来为什么陈鑫会没有请到给三皇弟封王的旨意的。奏折这么快就跟来了,就说明他们肯定知道一些情况,承讯也就再次更多地了解汴京那边的情况。

这份请罪书是承讯没有想到的,是李贵人请堂叔父李洪信派人送来的,完完整整地把情况向皇帝汇报了,连齐王妃在场的事情都一点不漏的讲述了。她向皇帝请罪,说自己没有办法劝说太后,让皇帝失望了。从李贵人对事情的描述中,皇帝清楚知道了事情的整个情况,现在思路更清晰了。由于李贵人的这封请罪书使得她获得了承讯的信任,承讯心想,她一个人在皇宫之中也不容易,送封书信也不敢叫宫人送,父亲又不放心,还要去找李洪信。二弟的老婆都是齐王妃了,沁儿还弄个李贵人,这见了面谁给谁请安还没理清呢。于是下旨册封李沁为贞妃,统领后宫。

就像太祖皇帝对承讯说的,乱世之中各人都各有打算,凡事都需制衡。贞妃的这份请罪书向皇帝表明了忠诚,同时也出卖了太后,更把三皇弟推向了风口浪尖。不管怎么说,皇帝毕竟是贞妃的丈夫。就算太后对贞妃再好,贞妃都始终明白,皇帝才是长久的依靠。所以贞妃把太后和三弟的小秘密告诉了皇帝。这也不能说是背叛。当然,贞妃并不知道权臣在把这个小秘密往阴谋里说,并推动皇帝把这个阴谋往最坏处想。

看到皇帝册封李贵人为妃子了,萧淑妃撇撇嘴说道:“臣妾刚刚自我感觉良好,领先了数日,就被追上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