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杨邠心情大好,到大理寺和大理寺卿处理公事后,回到家中正和夫人一起吃饭,苏禹跑来找他。杨邠满面春风问苏禹,“是什么风把苏老哥吹来了?”
苏禹一脸尴尬,告诉杨邠,“陛下亲自任命张浦兼任兵部左侍郎。”
杨邠当即如泄了气的皮球。给儿子分析了那么多对手,怎么横插个张浦?!张浦也很无辜,正一品内阁大臣、右枢密使怎么也不会盯上兵部左侍郎这个职务的。杨邠诧异地问苏禹,“陛下怎么想起来任命张浦兼任兵部左侍郎的呢?张浦向你问过相关的事情?”
苏禹告诉杨邠,“今儿下午,陛下心情很好,带着左右宰相跑到兵部去。陛下问尚书柳永嘉现有兵器、兵甲、军粮的数量,柳永嘉对于这些一清二楚,连刀、剑、箭、矛、戈等数量说的都是几乎不差。陛下很满意,又问柳永嘉滑州的军粮全部调到汴京要多少天,兵部统筹的军粮够禁军用多少天。柳永嘉一介书生,没打过仗,哪里知道能这些呢。这两个问题,怕只有你和张浦能回答上来。皇帝的意思是,原来的兵部就是一个空的,节度使们说了算、各自为政。现在不同啦,兵部要为禁军、驻军和节度使的地方军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还要参与军队的管理,光知道数量是不够的。皇帝又问柳永嘉,现在中原已经有檀州驻军了,军队两万三千人,那你怎么知道调往檀州的军粮够不够,会不会有军官中饱私囊?不能光靠监察部门查啊。中书令府代管兵部在塞北的事务,中书令府迟早要撤的,光现在就有松山北骑军四万、北府军四万、还有东域、北域三个驻军共计四万八千,得调多少军粮,每年按月调、还是三个月一调?柳永嘉已经被皇帝问呆了,不知道说什么好。皇帝想来想去,就命人把张浦叫来了,任命张浦为兵部左侍郎,让张浦给柳永嘉当师傅,把尚书教会了。顺便再抓抓武备司,继续改进武器和兵甲,一定要把兵部一切理顺了,让皇帝满意了才行。”
杨邠送走了苏禹越想越郁闷。忙了这么久,整出个万言书,把冯氏的老底子都给搬出来,总算把冯氏一族全送大牢里去了。没想到皇帝还想从轻发落冯氏,再弄弄可能就此作罢了。杨邠又赶紧跟进,好歹推着皇帝下定决心拿下冯氏一族,让冯道先回家养老去了。好嘛,皇帝心情好了,跑去看看兵部,这一看不打紧,儿子的兵部左侍郎飞了。虽然前面还想着,谁敢挡儿子的道就查谁,但是张浦一直都是皇帝亲信,监察使对枢密使,跟我杨邠也算无怨无仇,张浦本人也不会看上左侍郎这个从二品的。杨邠算计半天,忙活半天,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数日劳累,加上一顿浇愁酒喝过就再也没醒来。
这一来又轮到刘承讯忙活了。先给杨邠治丧,追封太保,卫王。刚把内阁和各部部门官员理清爽,监察使又得重新安排人选。承讯直接从东域的沈州调回了东域总督王波。
王波是灭辽的功臣之一,当初东域实在没有放心的人,才把他派去当总督,承讯答应一旦有东域总督的人选就把王波调回中原,现在没有合适的总督人选,也得把王波调回来了。王波本是幽州人,和中原群臣没有过多的瓜葛,当监察使正合适。
选好了监察使,承讯写了两封书信给萧干和萧括,问派萧括去东域当总督行不行,结果两人的回答差不多。萧干回话,中书令府事务实在太忙,萧括是他的得力助手,不想让萧括去,如果皇帝一定要萧括的话,他只好从命。萧括的回话是,毕竟曾经和驻守东域的两路驻军主将一起作战过,他最好避避嫌,现在中书令府当个文官最好不过了,实在不想去东域,还望陛下成全。虽然一个不想去,另一个不想让去,但是两人都举荐一个叫萧充的人,都说他是个人才。承讯就给中书令府下了命令,让萧充来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