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看、怎么想,南唐的开国烈祖皇帝李昪在皇位的传承上是没有实现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李昪真心是想换李景达当皇太子,将皇位传给三儿子。没有换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长幼有序,二是没来得及。公元943年,李璟已经二十七岁,而李景达只有十九岁。可能是让一个没有娶妻生子的皇子继承皇位也不够慎重,加之父子亲情的抉择是艰难的,皇帝李昪犹豫了。一犹豫、又乱吃丹药导致中毒,李昪病重,五十四岁就死了,留下了一代枭雄人生最大的败笔。
李景达不仅在军事上比李璟强,政治手腕上也比李璟强。方寸之间知进退,李景达清楚地知道要一个皇太弟的虚名就会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明明知道常梦锡回来做的事情对自己很不利,还要去皇兄那里乞求免常梦锡一死。该狠的时候狠,该装的时候装,该仁的时候仁,该退的时候退,该忘的时候忘。历经风雨的李景达具备了一个政治家所具有的综合素养,而皇帝李璟却和十五年前没什么差别,不,是更差了,军国大事一概不想管。
燕王李景达干的都是大事。李璟下令由他暂管一切军政要务的时候,李景达乘机把润、常两州心向皇太子的神武军军官全部撤换成了自己的心腹。长江下游沿线,八万神武军的掌控权又完全回到了手中。奉化军节度使冯延术、宁国军节度使等地方军政大员纷纷私下向接替齐王当江南兵马大元帅的李景达表示忠诚。
李景达再次展现了他的睿智。他对原先忠于皇太子的润州、常州的神武军军官,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全部调到心腹张刚手下。颇有几个原先忠于太子,意志不太坚定者,有感于燕王的仁慈与宽宏大量又转而投靠了李景达。这一切使得润州、常州的人事变动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影响。同样,虽然武昌军节度使林仁肇后面转而倾向皇太子,毕竟没有和李景达闹翻,也没有向别人抱怨江淮之战李景达让他殿后的事情。这种有本事的人,李景达也是钦佩的,所以李景达也安抚了林仁肇。
在这个时代,随时可以改变皇权的军权才是李景达看重的。至于什么管刑法的大理寺卿,有名无权的尚书右仆射,李景达才看不上眼呢!往这些职务插人的事都是宰相冯延巳和枢密使魏岑在干。至于李从善往朝廷安插人手,完全属于低端小闹型,连大理寺卿这种层次都还达不到。比如,把亲信赵阳弄成了大理寺少卿,李从善都喜滋滋的。可别看大理寺卿和大理(寺少卿就多一个字,一个是皇家大法官,一个只是管天牢的监狱长。从品阶上看,一个从二品或正三品、一个正五品,相差四到五级,差别很大的。
李从善唯一抱到的大腿就是李徵古。李徵古和冯延巳、冯延鲁、魏岑、陈处尧是一伙的。七皇子李从善也是个有心之人,知道这五个人都是父皇的心腹,很想结交他们。李从善分析和斟酌过这五人从谁下手最合适,结果听说李徵古是宜春人,就让同为宜春人的亲信赵阳以求少卿为名,以图贿赂李徵古。
虽是同乡,之前并无交情。李徵古起初也没多想帮赵阳。确实,一个小小的六品官哪里能抱上在御书房议事的枢密副使呢?!赵阳见自己份量不够,于是搬出了自己的主子。从这里看出,起步阶段,李从善的水平也是很低的。堂堂皇子把一个六品小官当心腹,连李徵古都看不上赵阳。李徵古看在七皇子的面子上,看在礼重的情况下,又想是同乡,帮助赵阳从正六品跳升正五品大理寺少卿。见李徵古这条线连上了,李从善心知机不可失,让赵阳没事就多巴结巴结李徵古,打听李徵古的喜好。一来二去,李徵古和七皇子的交情就越发深厚了。
即便是这个大腿、在李景达没明确表态之前,别说明里,暗里也不敢多帮李从善,只是传递一些御书房的消息给他。李从善相比于李弘冀,唯一的优点是有耐心。毕竟年轻嘛,和李徵古交往也没有强人所难,让李徵古对他印象很好。李从善呢,一边小打小闹,一边静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