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肇说的是当初,清淮军节度使边宁认为汉国武宁军全力攻打海州,以为有机可乘。他贸然渡过淮河,在进攻徐州的路上遭遇汉军骑兵,被打的溃不成军。边宁也中箭身亡。
这会儿,严续和周宗都反应过来了,用商量的口气劝李景达,“此事不能贸然行事,还是加强江防为宜。”
李景达点头说,“林大人说的有理,可称得上是大唐周郎。援蜀之事就此作罢。”
林仁肇只好还礼说,“燕王过奖了。”
林仁肇确有周郎之才,可是《三国》中强加给周瑜的嫉妒之心全在李景达那里。他表面上夸赞林仁肇,内心却很是不爽。即便他赞同林仁肇的建议,他仍然不爽。
南唐开国皇帝烈祖李昪一生阅人无数,一招就搞定义父的亲儿子、夺过徐氏大权;一招就囚禁义父的死忠。那为什么在用三儿子换大儿子的考量中犹豫了半刻呢?普天之下,最看透李景达的就是他爹李昪了。
燕王李景达确实有一定的指挥才能,也有一定的政务能力,可是他缺少容人之量。要是李景达名正言顺的是嫡长子,当然比李璟要好。可是李昪害怕,自己要是强硬地改立三儿子当皇太子,一旦自己百年之后,李景达称帝,大儿子和二儿子会遭殃。
对于林仁肇,现在李景达很矛盾。一方面,他知道林仁肇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很想用林仁肇,在掌控朝政之后,将他提拔为枢密副使;另一方面,李景达的军事才能只能达到中上水平,可是李景达又非常自负,还自负的有些可笑。他想要让别人认为燕王厉害,不仅仅因为燕王是皇帝的弟弟,而是因为燕王能力强、水平高。结果到了林仁肇这里,他就没了自负的资本,因此对林仁肇超越自己的军事能力很是嫉妒。
换而言之,就是李景达喜欢皇甫继勋、赵刚这些能力平平的庸才,这样才能显示燕王高人一等。“双高”,出身高、水平高。如果是和平盛世,李景达永远不会用林仁肇,利用处理太子党一事,说不定就把林仁肇杀了。不过现在是乱世,用一帮庸才,就如孟昶那样要亡国的,这一点李景达也清楚,所以他理智战胜了情感。
可是对于林仁肇而言,李景达的出身高,这一点是无法触及的,然而水平高这方面,“天花板”太低了。林仁肇只要稍微一跳就会打到“天花板”,甚至把“天花板”打穿了,这就触及到了李景达的情感。
当然不管怎么说,李景达没有将林仁肇当成太子党一并清除,多少还是显示了他还是有一些气度的。刚刚掌控朝政的燕王,毕竟想做一些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他要是把皇甫继勋升成枢密副使,那就等于自作孽地把汉国的利刃插到自己的心脏了。同时,李景达在政治方面也是睿智的。升林仁肇为枢密副使,因为他认为林有能力;而给皇甫继勋的解释则是当枢密副使没用,你给本王好好去抓武昌军的军权。对于李景达来说正好一箭双雕。
汉国皇宫御书房内,刘承讯看过了三路军文书发来的详细战报,心中大定。正如萧淑沂说的,取两川之地指日可待,而且东川基本上已经没有敌军了。看着刘继业、石守信一会声东击西、一会连环计、一会瓮中捉鳖,他想起了一直以来的困惑。承讯与萧淑沂和姜成信深刻地探讨,希望从两人那里得到确切的解答。
皇帝让宫人去请皇后、皇贵妃、皇太子和太傅到御花园一叙,这个问题,他希望儿子也能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