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事,孔家的事无所谓,不老实就砍。包括大力反对的那些官员,直接抄家是没问题的。或许有为国为民的清官,因为不解王言的雄才大略,而为孔家张目。但更多的反对者,还是因为话语权,为自己的切身利益大集团。这样的人,在王言十万大军驻汴京的情况下,都敢代表着天下士子同王言对话,实在是胆大包天,必须砍几个领导者,再狠抓一批响应的去进行基础建设。
文官造反,十年不成,他们什么都不是。在朝堂上空了一半,汴京差一点儿干瘫痪了之后,整个北方,就没有再嚷嚷反对倒孔的文官了。至于那些容易上头,禁不起鼓动的热血士子,都不再咋咋唬唬的搞什么死谏。王言确实是没杀多少人,但是抄了很多人的家。
若家中真清贫,那便罢了。直接罢黜,任其成为平民,自己干活谋生。若查出了东西,那问题就来了。家产充公,家丁解散,家族十五岁以上男丁全部贬做劳役,就近安置。原本威风凛凛的朝中大员,基本都在洛阳修城搬砖呢,想死都难。
至于剩下的土地国有以及商税这两件事,其实也没有多难,只是到处都是敌人罢了。
他汴京十万大军,山东近五万,河北还有十万,北军算上威武卫一起有二十万,这就是四十五万兵马。西军整体称臣,虽然军中也有许多地主,但是西军上层已经定下主意,坚决拥护支持王言领导,谁反对就弄谁。同时他还派了五千人过去编练新军,纯洁队伍。即便有些反叛,也被种家及其他高层镇压。而西军的数量,算上厢兵、乡兵、番兵,加一起有四十万。
一共八十五万人的军队数量,按照现在对于军力的小小夸张,说个百万大军那都是低调了。如此军力,弹压北方问题不大。
这个数字肯定是虚的,虚的不是那十五万,而是除了复北军以及威武卫以外的那些原本的大宋军队。也不是别的原因,就是吃空饷,很多部队的编制虚的厉害。真是人数肯定达不到八十五万,六十万左右应该问题不大。
问题的关键是,执行的人不够。这是一个大工程,要的人是海量。这个问题,还是大宋养士百多年给了解决。王言直接征调十七岁以上的学子,配合着各地方永无出头之日的吏员一起,深入乡村丈量土地,以及对城中的商户进行第一次税务收缴工作。
当然,要想人干活,总得有相应的激励。想要激励,就要知道人的诉求。而那些学子和地方吏员,所求的还用说么,当然就是当官发财。
发财不可能,谁发财王言办谁,但是可以提高俸禄,够他们还算好的过活。至于当官么,他正在改革官制,会给那些吏员打开上升通道,与其官身,再加上一个干的好另有提拔任用,都是嗷嗷叫着干。
不过为了避免吏员扎根当地,同地方大族沆瀣一气,还是实行了异地清查土地、收缴税赋。如遇抵抗,直接调兵镇压抄家,男丁照旧全都充作劳役。这都是宝贵的劳动力,不能干脆的杀了便宜他们。就是要死的老头子,都得搬两块砖再死。
这两项进度最快的,当然就是山东、河北以及京畿地区,其次是西北地区由于西军收缩防线,撤回了十万兵马镇压地方,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平推,目的地是洛阳。
这是为了快速平定北方,强拳进行改革,另一点也是为了南下打统一战争。到了这个地步,他想温和改革已经不可能,只有大军压境一条路。
至于这些所带来的隐患,王言是不怕的。倒也没别的,他活的长,可以保证改革的成果不被反复。按照古代王朝国祚三百年来算,他自己就能占将近三分之一。所以一代人不服,两代人不服,三代人还不服吗?
所以没什么好担心,强压就好。
事情已经交代下去,虽然对他王某人衷心耿耿,实心用事的官员基本没有,但是目标就在那,手段也在那。办好了则罢,办不好那就是事儿。而且他并不是没有自己获知消息的渠道,皇帝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别人,这是通病。他虽说不至于缺乏安全感,但是也没有对谁相信。所以他手中还是有着谍报机构的,这一次更是直接开府建牙。
机构是那个机构,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廷尉、皇城司什么的,干的就是特务的活计,所以他的特务机构叫‘锦衣卫’。主要还是觉着这个名字好听一点,而且以前他又去的那么个世界。尽管他没在那个世界干相关的事,但不妨碍他对这个名字表示欣赏。
而其他的政府架构,变动还是不小的。
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将大理寺提了出来成为单独的执法机构,将御史台提出来并入都察院成为单独的监察机构,户部照旧管理财政事,刑部成为立法机构,吏部照旧管理官员任用、升迁、贬谪。新建理事府,为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工部、教育部、国子监、将作监等等,以及各地方政府行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