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 意外(1 / 1)

终于跨出谷口,这一步对中原大地所造成的影响,恐怕是潘岳自己也想不到的。

勉西所在地区地形奇特,周遭山高林密,四面环山,只在东西两侧有路通向外面,典型的易守难攻之所,谷口处并无官军把守,奇怪的是几十年来虽然北方连年战乱,此地几易其主,却一直没有成为过主战场,俨然成了世外桃源,谷内的地方长官也从未宣布过自立,也许是地盘过于狭小或者真的有诸葛武侯的魂灵在护佑这里。更加奇怪的是,此地虽然太平,却并无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即便过往的客商也一直都是形色匆匆,任外面厮杀的昏天黑地,也很少有留下来的打算,所以即便日子清苦,饱受盘剥,能够得以安享太平,此间百姓很少外出流亡,潘岳一家是一个个案。虽历经汉赵石赵统治多年,民众也一直沿用晋室纪年,所以潘岳得以知之,此为东晋王羲之尚未书写兰亭集序的年代。

一家人迈出谷口,幺妹警觉地问道:“这回没有人跟踪了吧?”

潘岳无奈地笑笑:“该是没有了,只是我们要哪里去呢?”

那是以后的事情,路还是要往前走的,眼下终于摆脱了追在身后的利刃,全家不由得一身轻松。潘岳却不这么认为,走一步看一步,没有长远打算,这样便会临事而急,一路上他思考了很多,前几次之所以被李大昌和胡衙内逼得手足无措,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是因为自己低估了敌人的阴险和事态的严重程度,另外就是自己过于轻视对手,掉以轻心,筹谋计划的太少。但目前你要他说能去哪里,对天下大势并不了解的他也的确说不出来,尤其此时正直五胡乱华、神州陆沉之际。

一家人一路东行,触目所见甚是惊心,潘岳不由得想起了曹操的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掐指算来这首诗已经问世一百多年了,中原大地竟然还是这副惨象,究竟是什么样的罪孽招致了如此凶残的惩戒?司马家族到底是触犯了什么?生活在此地的民族又该是何等的顽强,才能经历一百余年的杀戮与战乱仍能繁衍生存?此是东晋年间,那五胡乱华应该已经开始了,从这种境况来看,当是比曹操其时所见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场大乱使得开发数千年的中原沦为白骨蔽野之地,也是异族首次成功入主中原,统治汉人。潘岳心情沉重的思考着,此时的他还想不到,后面由他参与其间的杀戮将更加惨烈。

村子疏落,人烟稀少,很多村庄都是整村毁灭。一路走来生计都成问题,幸亏潘岳一些捕猎巧技,一家人才不至沦落到吃草根、啃树皮的境况,实在饿时,田鼠、青蛙也是充饥的美食,经潘岳以各种现代技法烘烤,竟也可口,只是缺油少盐的,吃在嘴里也是将就,所以每到一地潘岳最上紧的就是食盐,一是对他这样口重的人来说,没盐味的青蛙耗子肉,简直难以下咽,另外一家人一路奔波,秋燥袭人,盐吃少了容易脱水,没有力气,而且在他的印象中,食盐还有一个功效,就是消毒杀菌,除灭寄生虫。而想找一处安家之地则是难上加难。一家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几日之后,幺妹实在有些坚持不住,忍不住问道:“我们到底要到哪里去?”这话一出,大哥和父亲齐刷刷地看向自己,母亲则一脸凝重。

其实这个时候潘岳心中也没有底,当初他主张东行,一是西行路线上有了李大昌和胡文治的重重围追堵截,二是他知道那时候所谓的中原在东边,西去凉州一代在他印象中已经属于塞外,一路上则多是穷山恶水,环境险恶,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前世家在山东,在他的印象中,家乡那些年一直是风调雨顺,少有大灾,反正整个天下都在打仗,如果能离山东近一点,以后有机会移居到那里,生活可能会好一点。只是这几天的行进让他有些灰心,四下一片陌生,根本不知道走到了哪里,到处荒凉空寂,白骨成堆,一路走来没碰上乱军山贼已经算是运气的了,但好歹得有个落脚之地吧,前面倒是也经过了几个坞堡,但他们一家能明显地感觉到,那些村庄对外来人口的排斥,哪怕他们赔上最卑微的笑脸,任何物品都给付银钱,还是不能为人所接受。而这已经走了十几天了,居然没遇到一个像样的街镇,真不知道这些村庄这么多人口是怎么生活的。路越来越平坦,潘岳有种感觉,再往前走就会出了山区,进入平原了,那样村落街镇都会多起来,安家之地的选择自然也会多很多。

潘岳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幺妹长舒了一口气,母亲紧皱的眉头也舒展了些。一家人世代务农,定居勉西,连远门都没有出过,这一下子背井离乡、举家逃亡,每个人心里都没有底,从没接触过的陌生世界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不知道迎接自己的将是什么,连一向作为家庭主心骨的母亲也没了主意,还好从前的傻儿子居然像开挂了一样,将一切计划的井井有条,虽然辛苦劳累些,却并没有遇到过不去的坎,眼看这要走出山区,很快迎来安身立命之地,心头竟不由得有些兴奋。然而,一切的一切只是看起来美好,战乱年代,描述出来的愿景就像画出的大饼一样,终究只是画出来的,意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潘岳一家就在距离希望最近的时刻,遭遇到了这样的意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