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川自然明白这道理,他心里早就想过了:“问题不大的,最多还有一年半,就会放开。”
“越到后面,放得越开,深圳这种城市就不用说了,有个叫义乌的地方,也开始放开了。”
陈川是在报纸上看到的,义乌那边有个市场。
陈川没去过义乌,他的映像来自于后来口口相传的“小商品中心”“鸡毛换糖”等。
现在的了解也是报纸上。
陈川不知道的是。
198年义乌有28万劳动力,人均收入88元。
义乌人其实并不懒,反而很勤快,主要很多地方土地贫瘠,依赖土地生存对他们来说天艰难了。
1978年左右,义乌一些乡镇就自发组织了集市,很多人开始“鸡毛换糖”,也叫“敲糖帮”。
没过多久,从一开始的十几人、几十人,发展到两百多。
后来当地再三考虑,给他们发了《小百货敲糖换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算是默认了他们的存在。
198年下半年到1981年上半年,全国放开个体户登记,当地也是全国率先开放登记的。
1982年底,全县《临时许可证》发出总数已经超过7份。
1982年9月,当地正式建了第一个正规市场,投资9元,摊位7个。
当年这个市场就被人给举报了,闹得还挺大。
要是陈川知道这些,他万万是不敢接这个活的。
洛韵秋甚至没有听过“义乌”这地方,她对现在的商业环境的了解并不算多,也是跟陈川在一起以后她才算大概知道一些情况:“这东西反正我说不过你。”
“但我又不傻,你也别光说好听的话。”
“我劝你肯定也没用,我就不劝你了,但你一定要小心点。”
“其实你们家已经很有钱了,没必要继续这样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