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天险(1 / 4)

当李艾看到了雁门山上的日出时,他决定留在关上待几天。

感情是需要培养的,而且,身边的人也还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身份的转变。

从草原的猎鹰成为城市森林里的大猫,说不上谁更自由,谁的境遇更好,但至少,李艾希望,自己能给她一个良好的栖身之所。

孤独的人从来不会享受孤独,只是习惯使然。

迎着远方的山景,李艾在山头上坐了一整天。

风,山,还有远方的云。

可惜生活条件过于艰苦,但为了这景色,李艾只觉值得。

下午太阳开始落山的时候,枯坐一整天的李艾,终于有了动静。

他从追风背上的背包里拿出了那把胡琴。

嗯……

其实李艾拿到胡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

这是公孙映红的那把。

那女人,是最会演戏的。

摇摇头,李艾把心思从女人放在了自己手里的物件上。

李艾没有学过拉二胡,他也没学过京剧的任何一个流派唱腔,他对国粹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爷爷时不时哼的几句名段。

但他第一次尝试拉胡琴,就好像天生的一样。

琴声悠扬,哀婉吟唱。

如果有种可以发出清脆声音的乐器和它搭配……

于是,凭借着自己对扬琴的印象,用金属、石片制成了一个四不像的打击乐器。

傍晚时分,他拉着塔德菈,在山上升起一堆篝火,借着篝火和月光,用简陋的扬琴,配合着胡琴的两种弹法,弹奏了一支节奏极为舒缓的曲子。

春去夏替,茫茫北疆,草木繁茂。

卢龙飞狐,幽幽深谷,沟壑商道。

燕赵之地,郁郁风华,江山多娇。

黄土惊沙,猎猎旌旗,与子同袍。

乐声,其实是难以用文字来表示的,但在中原大地上,人们借用汉字语言的象形,去描绘乐声中的“乐趣”。

于是,乐府诗就出现了,乐曲声声,诗歌伴随,词与律的结合,成为了一代代文人墨客在陶冶情操时,所追寻的道。

那时,人们杜撰了一个词语,“雅俗共赏”。

这其实是在说乐府诗里的诗词,说的是文字。

因为想要精通一门文字,直到可以书写诗词歌赋来运用文字之美的水准,一定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和运用。

于是,世家大族掌握了对文字的学习权和解释权。

然后,就有了雅,俗,还有白丁的区分。

但……音乐其实从来不分雅或者俗,只有是否贴合。

贴合的是景色,是物什,还是乐声中的人。

当你和音乐所要描绘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那就说明,你懂了这支曲子,而那时那刻所聆听到的那支曲子,只有你自己懂得。

当李艾倾注感情地弹奏着这支曲子,就连关上的士兵,还有那些跟随士兵过来的人们,都在安静地聆听着。

篝火燃烧的声响,山间骤起的风声,远方苍鹰的长鸣,和着这支气质绵延悠长曲子,将这一幕定格。

也许双方的文字并不统一,也许互相都听不懂对方的口音,但音律乐是共通的,韵味是共鸣的。

这支曲子,就这样默默地,诉说着北地的沧桑,诉说着时代的融合,还有这片土地上埋葬的慷慨与悲壮。

月亮,就这样静悄悄地走过去。

李艾一遍遍地弹奏着,追寻着记忆里那最合拍的意境。

乐声中,他想起了爷爷,想起了爷爷说的全本书中,那些英雄。

第二天,很多士兵们都跑来问塔德菈和李艾,昨天他弹奏的那支曲子叫什么。

李艾用石头在石板上刻下了四个字,“丹砂巍巍”。

也不知道为什么,李艾自上而下刻在石板上的这四个字,像极了某个更大的奇怪的文字。

那复杂的象形文字,像极了太行八陉,像极了那崎岖的山道,又像极了黄土高坡上的千沟万壑……

对了,这里是大同,还有煤矿呢。

想了想,李艾又在这行字的边上,刻下了“天险”二字。

神奇的事情出现了,那个刻在石板上的“天险”,越来越像那巍峨的群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