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医圣张仲景(3 / 4)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百姓,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

“他大量采集民间药方,进行认真研究。”

“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

“有一次张仲景听说襄阳城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背疮很有经验。”

“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

“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

李时珍: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这不仅是对他高超医术的高度褒扬,更是对他医者仁心的由衷称赞。

要被推崇为圣人,这个标准还是非常高的。

圣人并非什么人都能当得,仅仅有卓越的贡献还不够,更要有医者仁心,心系百姓。

在医德医风上,张仲景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典范,他的善德善心善行被世人铭记。

在东汉末年乱世,张仲景舍弃功名,历经万千磨难,写就《伤寒杂病论》。

这本活人书拯救无数百姓性命,甚至可以说拯救了中华医学文明。

《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共分十六卷,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把中医的临床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后世的医者更加将其中的三百多个药方称为经方,这些经方也从此成为医家用药的标准。

张仲景坐堂行医,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患者,遇到了各种疑难杂症。

在为病人医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大量采集民间药方,进行认真研究探索,医术也更为精湛。

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诊断实例,提出了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信息和症状,通过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可做到精准治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杂病论》这部医术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高尚的医德和在医学上的贡献,使他在医学史上享有殊荣。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实至名归,理应受万世敬仰。

“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

“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五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

“一些郡城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

“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为瘟疫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占十分之七。”

“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和病人相谈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

“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

“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

“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

“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从此他勤求古训,博览全书。”

“刻苦研读《素问》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书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

“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

“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

“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

“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完成而大行于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