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士人,通达书经,求取仕禄,而明德不振,苟且因循之弊,何欤?以何匡之?”
也不知考官是怎么想的,竟出这样的冷僻尖刻之题。
让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做这样的策论题,未免太过刻薄了些,实在有当面打耳光之嫌。
读书科举之人,不外乎为了求取官位俸禄,脱离黎庶平民的身份,成为官僚士大夫阶层,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利益和话语权。
一百个读书人当中,估计也找不出一个,是为儒家圣贤之道读书,为穷究天地至理治学。
大部分读书人,虽嘴上冠冕堂皇之论,心里不过是求官求禄罢了。
特别是寒门读书,真正进入仕途,无温饱饥渴之犹,或许才会生出立番事业的心思,这也不过是人之常情。
这就是所谓,今之士人,通达书经,求取仕禄,而明德不振。
有些苛求,有些尖锐,但不能说没有道理,这种严苛的风格意气,让贾琮想起那位谋算似海的九五之尊。
考官会出这样的题目,似乎有些闻圣心而为的意思。
谁都知嘉昭帝未登基之前,不过一个平微无奇皇子,御极之后却光彩耀眼,其人最讲究经济实用,厌弃官员虚伪苟且之行。
如对官员上奏,骈四俪六,文辞华美,言之有物不过十之一二,常有尖刻讥讽之言,斥责有失读书格物明德之志。
以至于朝野陈儒故老生出微词,都言当今圣上有少文之瑕。
考官会出这样的策论题,多半是在奉迎圣意,为皇帝实用之论张目。
或许这样的策论题,本就是圣心本意。
嘉昭帝一贯有借势斡旋于极致的风格,他既开了恩科,必定引动天下是士人瞩目,这位皇帝估计不会错过,这等展显圣心的良机。
通过科举试题,扭正学子视听,革弊读书庸碌之状,推行经世实用之论,也未可知。
贾琮再看这道有些古怪的策论题,想起诸多往事,心中揣摩思索许久,渐渐明悟,思绪涌动,平添豪情,沾墨凝神,执笔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