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观察良久之后,在其中确定了两个星状的神经元细胞是运动神经元,一个控制着自己左眼眼皮的闭合,林鸿命名为1号,另外一个则和右手小手指的伸缩有关联,命名为2号。
确定了这两个神经元具体功能,林鸿就可以很方便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测试。
他主动不断让左眼不断闭合再张开,1号神经元则不断地从神经细胞中央传递出神经脉冲,林鸿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其中的信息流动。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林鸿提出了一个模型猜想——能量共振波模型。
神经元中心的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共振波,波里面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可以被传入神经元所解码,从而产生对应的动作或者反应。
这个猜想实际上是根据特斯拉波而联想到的。
根据特斯拉的理论,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处于共振状态之中,粒子就是共振的表现形式。
当林鸿“想”要闭合眼皮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能量共振波,于是,一个神经脉冲便出现了,立刻沿着轴突向外传导而去,最终经过眼皮处的传入神经元解码,转换为肌肉的收缩信号,从而便产生了眨眼的动作。
神经脉冲的速度早已被科学家们测量出来,大概也就123米每秒,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大脑检索记忆信息能够有如此迅速的能力。
而按照意识就是能量共振的理论,这点完全可以解释得通。
科学就是这样,面对无法解释的事情,往往首先会提出符合模型的猜想,然后再去证明,或者修正这个猜想。经典物理学模型以及标准模型都是这样来的。
经过多次确认,林鸿觉得自己的这个能量共振波的模型非常符合他所观察到的现象。
虽然他暂时无法解开人体中这些共振波的秘密,但是这个模型却可以给他的超脑系统的编制带来启发。
!#
"target="_blank">www.ysxiaoshuo"target="_blank">http://www.ysxiaoshuo”>"target="_blank">www.ysxiao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