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而言和乃是常事,问题是要把打出去的拳头,那双令万万国人振奋不已的拳头收回来......等这趟差事办完,陆军部尚书荣某人就可以在千夫所指之下黯然回乡养老喽!
此时的杨格已经赶到吉林城,拜会吉林巡抚志锐。
短短一年之间,志锐从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转任移民实边的会办大臣,再升任吉林巡抚,从相当于落难发配到实实在在封疆大吏,身在关外的志锐比别人更清楚其中的因由。
皇亲?扯淡吧!从没听说过皇妃的堂兄也能沾上“外戚”二字,大清国的外戚中除了叶赫那拉.桂祥之外,谁人又领过大军或者出掌过一省军政?他他拉.志锐是在皇帝和杨格从亲密走向疏远的过程中,双方都愿意扶持的幸运儿。
杨格扶持志锐,是因为志锐在移民实边中踏实肯干,学着第一军的榜样和做派,抛开了满人、皇亲的身份,以移民和实边为己任,在杨某人的指点下干出了实在的业绩。而今,第三军四万大军北上、东去作战,志锐身为东路粮台的实际负责人,把兵员、弹药、药品、粮食、衣装源源不断的送到珲春和三岔口,保障了第九旅和第十二旅的胜利。
身在关外,才能体会到关外的变化,才能更加的希冀未来。那......关外的未来系于皇帝?还是杨格?志锐是以二品旗员、吉林巡抚的身份,以下官的礼节恭迎杨格入府的。
奉茶之后,杨格摆手示意郑邦彦、徐栓柱退下。
“公颖兄,听说出洋考察的诸位王公大臣即将回国,杨格打算在他们回来之前敲定一个事儿,嗯,效法西洋强国,行君主立宪之制,不知公颖兄作何看法?”
单刀直入式的问话让志锐颇有猝不及防之感,他不是没有听过“君主立宪”四个字,还在关外和大清国当今政局之推动下研究过这个问题。京师的《时务日报》就经常吹嘘英国以君主立宪、虚君共和而为世界第一大国,号称日不落;德国以君主立宪保障皇帝和容克贵族们的特权,成为世界的第一陆军强国;近在咫尺的东洋倭国,以君主立宪行皇道大统,又以政党政治辅弼之,形成君主与政党相辅相成的政治格局。
大清国面临的问题,或者说志锐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君主立宪,而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君主立宪。
“参总大人,志锐是拥护君主立宪和新政强国的,只是,不知大人的立宪为何种办法?效法德国?抑或日本?”
见志锐偏偏不说英国,杨格微笑着说道:“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列强的办法未必适合中国,依杨格的看法,决定君主立宪是一个大前提,而决定以何种方法实现君主立宪,还当以皇帝亲自出洋看看之后,再行会商决定。”
“圣上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