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名家~合纵者——惠施(1 / 4)

十朝代 寇佛 13026 字 2023-05-19

惠子(约公元前39年-公元前317年,名施,华夏族,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惠施,宋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年至前31年间。他跟庄子同时,并为好友。《庄子?秋水》载:庄子和惠子在濠水(今安徽凤阳县境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出游从容,鱼好快乐呀!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事。庄子回答说:“请再回到原来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这两个好朋友是在诡辩,但相对地说,庄子拿人与鱼相喻是错的,而庄、惠两人相比喻是“同类”,惠子是对的。《庄子?徐无鬼》载,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向跟从他的人说:“自夫子(指惠施之死也,吾无以为质(对手矣,吾无与言之矣!”这可说明两人的交情。

惠施曾相魏惠王,在魏国有二十年左右。惠施初到魏国的时间,约在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以后的几年间。《战国策?魏二》载,“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见惠施而告诉他说,齐国的怨仇,我至死也忘不了,常想起全国之兵而攻齐。惠施说,大王欲报齐仇,用兵“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并使人离间齐楚的关系。果然,“楚王怒,自将而伐齐,赵应之,大败齐于徐州”。魏惠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采用惠施的策略,和齐威王在徐州相会,尊齐为王,即所谓“会徐州相王”。《吕氏春秋?爱类》载有匡章问惠施的话,说:“公之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为什么言行不一?惠施回答说:“今有人于此,欲必击其爱子之头,石可以代之”,“王齐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爱子头也”,为什么不能这样作?魏惠王后元二年(公元前333年,楚围齐于徐州。

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322年,张仪至魏,跟惠施在合纵连衡的意见上发生分歧。“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魏国群臣多劝魏王采用张仪的主张。张仪代替惠施为魏相后,迫使惠施离魏而去楚,旋转至宋国。惠施在宋国不久,又回到魏国。这时张仪已经回到秦国。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的冬天,魏惠王死,将葬,天大雨雪。群臣劝说太子推迟葬期。太子不肯听从,就是魏相公孙衍也没法谏阻。还是惠施说动太子改变了葬日。第二年,即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胜而回。魏欲和,惠施为魏出使楚国。他在出使期间,楚国有个名叫黄缭的辩士,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6的原因,惠施不加推辞而回应,不加思虑而对答。

魏襄王五年(前314年,齐派匡章领兵伐燕,五旬攻下燕国。《战国策?赵三》说,“齐破燕,赵欲存之”。魏派惠施到赵国,“请伐齐而存燕”。此后便不见关于惠施的记载。

惠施是活跃的政治人物。他是张仪的最大政敌,也是所谓“合纵政策”的组织者。他在魏国的政治地位高于佩五国相印的公孙衍,外出时的随从曾有“多者数百乘,步者数百人;少者数十乘,步者数十人”7。惠施又是自成宗派的思想家。庄子曾对惠施说:“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惠施自己也说:“今天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荀子?成相》称“慎(到、墨、季(真、惠百家之说”。但今存有关惠施的史料不多。《汉书?艺文志》名家中有《惠子》一篇,早已散佚。史书没有为他立传。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惠施的事迹和学说,只有保存在《庄子》及散见于各书的言行片断,且不一定都确实可信。

“合同异”说《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能“为万物说”。这是说他的知识渊博,书也很多。《庄子?天下》保存了惠施的“历物十事”,即分析物理的十个命题,它们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荀子?不苟》作:“山渊平,天地比”。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这十个命题都是结论性的论题,其所以达到这些结论的推理过程,已不得而知,很难做出确切的解释。在这里,我们只举例说明惠施的“合同异”说。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是从一般事物的形状大小所作的概括:以“无外”说明“至大”,叫“大一”;以“无内”说明“至小”,叫“小一”。他把“至大”和“至小”都抽象地名之曰“一”,也是说明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事物的大和小都是相对的。他还把“大一”的观念放在第一位,说成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至大无外”,类似庄子所说的“道”。“小一”的概念,是惠施的独创,犹如“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超越时间、空间的极小。“大一”、“小一”相对的二元说,大概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

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意思是说,万物皆由各种定量的‘小一’集合而成,从而生出‘同’和‘异’,这是表面上的‘小同’‘小异’。如从本质来说,万物既同为‘小一’构成,又为‘大一’的显现,会使‘万物毕同’,而万物皆由不同量的‘小一’积成,又使‘万物毕异’。这样的‘同’和‘异’,是‘大同’、‘大异’。就是说,事物的性质有不同的一面,又有相同的一面,事物的同异是相对的,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个观点包含有辩证的意味。只是他依据同异的相对性,却得出了万物完全相同,即“毕同”的结论,把相同性质的和不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抽象地统一起来,这就是所谓“合同异”,这就陷入相对主义的唯心思想。这种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小异,却以“合同异”的同一(大同,否定差别客观存在的思想,跟惠施“合纵”的政治主张,不能不说具有某种关联。有的学者认为,它反映着已趋没落的六国统治者不顾各国间的重重矛盾,只想调和、折衷地实行“合纵”,以图御强苟存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称“子”的学术名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子”在古代是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作为当时学术争鸣一派的名家学派,其开山人物惠施,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因其重要学术和思想地位,则被尊称为惠子,成为当时宋国相当煊赫的名人之一。在学者张敏杰编著的《一百位中国古代思想家》一书中,惠施名列其中。

作为商丘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惠施生活在逢泽泽畔,活跃于“百家争鸣”的学术界和纵横捭阖的政治舞台上,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其事迹和思想为这方沃土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可惜的是,史书没有给他立传。近代以来,不少学者根据古籍中有关惠施生平事迹的零碎和片断记载,纷纷为之立传。如著名学者胡适于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写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中有《惠施传略》,郝立权于1926年7月在《厦大月刊》上发表《惠施传》,钱穆于1931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惠施公孙龙》专著等,都为深入研究惠施的思想及与宋国的情缘奠定了坚实基础。

惠施故里在宋国交好庄子乃同乡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名人因思想光辉流芳后世,但其乡里却因年代的久远而模糊不清或有争议,惠施即是其中一位。《史记》没有为惠施立传,甚至全书都没有出现他的名字。《汉书》中虽略有反映亦只出现过两次短短的13个字。这就造成了后世对其籍贯的一些异说。对于惠施的乡里,最早其实是没有异议的,学者都认为他是宋人。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学者提出了异议,如清代学者马国瀚在《玉函山房辑佚书·惠子》中认为他是魏人,近现代学者嵇文甫《名家起于三晋说》、杨俊光《惠施公孙龙评传》从之。那么,惠施到底是宋国人,还是魏国人呢?

惠施是宋国人,在汉唐时期已有论注,今人多从之。东汉的高诱注《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曰:“惠施,宋人也,仕魏为惠王相也。”他又注《淮南子·修务训》曰:“惠施,仕于梁,为惠王相。”魏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村,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往大梁(今开封市。故又称迁都后的魏国为梁国,称魏惠王为梁惠王。唐代的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疏曰,惠施“姓惠,名施,宋人也,为梁国相”;他的《庄子·秋水》疏亦曰:“姓惠名施,宋人,为梁惠王之相。”他们两人的注疏是有依据的,那就是《庄子》中庄惠之交的记载。

今天我们研读《庄子》一书,从书中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出惠施和庄子既是好友又是同乡。惠子曾在回家途中遇到庄子,《淮南子·齐俗》载:“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许慎注:“孟诸,宋泽。”另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庄子,蒙人也,名周。”《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蒙”是地名,约在今商丘市梁园区一带,战国中期属宋国,为庄周之本邑。《庄子·徐无鬼》载:“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这表明惠子落叶归根,其墓就在“蒙”地或附近,当属宋国。《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说明二人相居不会太远。且《战国策》载:“宋王之贤惠子也,天下莫不闻也。”另有楚王因冯郝之谏而“奉惠子纳之宋”的记载。由此,惠施当为宋人无疑。那些因惠施长期在魏国活动而认定他为魏人的说法则不足信。

一生活动多魏地巨匠身世或解密

惠施活动的时期是在战国中期,他出生在宋国,大部分时间在魏国活动,晚年则返回宋国居住。其生卒年月,因史书无明确记载,学术界有多种说法,都是分别依据其生平事迹和交游来大致推定的。著名学者钱穆在其《惠施公孙龙·惠施年表》中则认为:“他的生卒年限,近人考订为公元前37—前31年。”这一说法为许多学者所接受。惠施在魏国生活主要是魏惠王、魏襄王时代。根据《说苑·杂谈》“梁相死,惠子欲之梁”和《战国策·赵策三》魏襄王命惠施使赵的记载,推断其主要经历当在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14年。有学者认为惠施的生年约在公元前35年,依此推算他由宋到魏“欲往相之”时约14岁,这不大可能。再以惠施的卒年而论,有学者约定为公元前318年,这也有明显的错误。如果真是那样,那公元前314年惠施使赵及劝田需之事,则无法解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