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高宗的《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第八段「孝治章」中,所绘的案形表明,这类家具可自由置于室内外。
榻边六位仕女所坐圆形绣墩,可代表宋代此类坐墩的基本形式,也是五代、宋时一种普遍的坐具。
而真正的垂足高坐,是从宋代开始。
到了宋、元时期还出现了紫花、褐花等花饰。
绣墩盛行于明清两代,往往在亲友交往等非正式场合中使用。
绣墩为凳子中的佼佼者,不仅灵秀,而且富丽。
绣墩造型多种多样,圆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
“绣”是指墩上所覆之物而言的。
早期的绣墩有木质的、蒲草编制的。
到了后期又出现用瓷雕漆、彩漆等材料制作的。
材质可用草、藤、红木、漆木、瓷器、石等材质制成。
古代的绣墩直接采用木板攒鼓的手法,做成两端小、中间大的腰鼓型。
两端各雕弦纹和固定鼓皮的乳钉,因此又名“花鼓墩”。
从装饰手法上来看,也有镶嵌、雕刻、堆塑、开窗等多种做法。
为了提携方便,有的还在腰问两侧钉环,或在中间开出四个海棠式透孔。
从工艺上来看,有红釉、蓝釉、粉彩、青花、珐琅、三彩等多种工艺;
从纹饰上来看,有动物、花草、水果等多种题材。
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
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为低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