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代开始创烧单色纯红釉瓷器,成为当时宫廷陈设、观赏、把玩的品种。
但当时烧成的品种都带黑色,烧制技术不太成熟。
到明代才真正烧制成功,明代永乐宣德朝的“宝石红”、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红”、“郎窑红”,釉色鲜艳,独树一帜,备受人们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
我国的第一件豇豆红,其实是意外的失败作品。
因为窑的温度没有控制好,作品才出现了红豇豆的颜色。
但是这一意外之作,竟然有一种无可比拟的缺陷美。
红的可爱,红的如痴如醉,它已超过了言语所能表达的美丽,反而成为了我国陶瓷史上,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据史料记载,喜爱单色釉的康熙皇帝,极其钟爱豇豆红釉。
但以三百年前的科技水平,并不知道在豇豆红釉生成过程中的铜离子还原规律。
所以,每一次烧制,必须不计成本,不惜代价。
当时都是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像西域红宝石、红珊瑚、玛瑙等珍贵原料配入釉中也在所不惜。
可烧成率仍然很低,即个别变异,是“无心插柳”的偶然现象。
康熙以后,烧制的配方失传
光绪年间重新烧制的豇豆红,已经不复康熙年御窑的风采,胎体相对更厚重。
光绪以后,配方又再失传。
所以豇豆红整器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