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书记的到来,讲经堂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学生都静静地等待着山长的到来。
三声云板声响入耳,一席靑褐色儒服的王山长走了进来。
林川见到他时,和之前的感觉完全不同。之前的王山长是一个严肃中不乏和蔼的师长。
而这个时候,他却明显像个多智的文臣了,眼里多了心怀天下的浩然之气。
众人连忙起身向王山长行礼,山长还礼后讲学就正式开始。
“今天讲学的题目出自《礼记》,《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下面着重讲,‘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这段话是出自《礼记·中庸》。
以白话以译则是: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现在我们再联系原文: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礼记》的天道观,反映了先秦儒家天道观发展的大背景,其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礼运》、《乐记》、《郊特牲》等篇中。
……《孔子闲居》有言:“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这是把“天”视为与人事具有相关性的价值存在,或解释为个我可以效法的榜样。
从此处说,圣人修德配天,可助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参”。
这正是《中庸》继承自周公以来“以德配天”思想。
今日我讲《中庸》中所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这里的“天”就有超越义。是讲“修身”与“知天”的联系,把“知天”作为“修身”的前提,与孟子“知天”不同。
孟子“知天”是讲…”
不愧是衡阳书院的山长,不带书籍,就凭脑子和一张嘴,承上启下,讲解流畅清晰。
林川的思维算是活跃的,也得专注才能跟上山长的讲解。
随着他联系整部《礼记》和先秦背景、天地人的讲解,就感觉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对这段话的理解也达到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