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史料中真正隐藏的东西(1 / 4)

李鸿运将镜头拉近,重点关注秦王府内的情况。

此时,秦王手下的一干谋臣武将都齐聚一堂,正在商讨明天如何共举大事。

这份名单在这个时代可谓是群星璀璨:尉迟敬德、侯君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秦叔宝……

每一个都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才,此时甘愿冒着被族诛的危险,要共同推举秦王为皇帝,改变整个梁朝的国运。

当然,秦王并非鲁莽之人,谋反这种事情虽然大概率是一锤子买卖,但他也仍旧给自己留了后路。

在发动政变的同时,他也妥善安置了长孙皇后以及自己和其他将领的家卷。一旦事情不成,他还可以撤离长安、去往洛阳。

长安虽然是整个梁朝的权力中心,但在这里,梁高祖和太子的势力还是要更大一些。而洛阳,这座被秦王亲手打下来、其他势力都没能深入插手的城池,更适合做秦王的根据地。

事实上,由于太子和秦王的矛盾不断激化,梁高祖也早就有了将秦王封到洛阳另建天子旌旗的想法。

但这个想法遭到太子和秦王的一致坚决反对,最终作罢。

太子反对,是因为他觉得在长安是自己的主场,一旦秦王去了洛阳,以后要除掉秦王就难了;而秦王则是觉得,洛阳远离权力中心,他一走,太子的地位更加稳固,所以他不能走。

而一旦政变失败,洛阳自然成了秦王最佳的后路。

只是逃到洛阳并不意味着安全,那就是真正起兵造反的开始了。虽然以秦王的军事才能以及手下的贤臣名将,重新把整个天下打一遍也不会太难,但那样会对整个国家造成难以弥和的可怕伤害。

中原已经经不起再一次席卷天下的战火了。

更何况这样直接起兵造反夺位毕竟在道义上有亏,因此,那必然是秦王不太想见到的一种可能性。

此时,秦王正在康慨激昂,为手下的能臣武将们鼓舞士气。

「诸位随我南征北战,今日一事,你我君臣诚心相托,应该不用我多说了。

「这梁朝的天下,有一多半都是我们君臣打下来的,太子有何功德?却居于高位。不仅不思感激,反而还屡屡离间我君臣的关系,欲除之而后快!

「我等今日起兵,正是为了为国除奸佞,一战而定天下!

「诸位听我安排,明日一早,尉迟敬德随我先去玄武门……」

鼓舞一番士气之后,秦王开始为这些人分配任务。

期间,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纷纷提出各自的意见,不断优化整个方案。

然而看到这里,李鸿运却不由得微微皱眉,隐约意识到情况似乎有些不对。

如果从整个故事的发展来看,这一幕也并不算突兀。

太子与秦王的矛盾已经是人尽皆知,已然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虽然是亲兄弟,但秦王对太子恨之入骨,这是很正常的。

而事到临头,以秦王的杀伐果决,应该早就已经下定了决心。

故而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断,并排兵布阵安排手下人各司其职、完成玄武门之变,倒也算是一种十分符合情理的展开。

如果是一个没看过相关史料的人,可能压根不会觉得这段内容有什么不妥。

但李鸿运是看过史料的。

史料记载,在玄武门之变真正发生之前,有一段「众府僚力谏秦王」的戏码。

一向杀伐果断的秦王在如此紧要关头却犹犹豫豫、推三阻四,完全没有平日的勇武果敢之风,而他的手下个个心急如焚、拼命苦劝,甚至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给秦王看。

如此折腾了许久,秦王才最终下定决心。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一种可能,更有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李鸿运的目标是尽可能复现真实的历史,这一段虽然看起来不会对结果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却有可能影响这个事件的完成度,导致通关失败。

所以,即便是一个看似不那么重要的细节,李鸿运也得仔细斟酌一番。

考虑许久之后,李鸿运让时间稍稍倒转回去,还是让众人上演了「力谏秦王」的戏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