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代枭雄公孙瓒,肯重用其人这个小师弟?
为何孔融托庇刘备?
为何吕布能对刘备客气?
为何刘表激动不已?
为何袁绍甚至可以出邺城二十里相迎?
省略数百字…
总之,可以说,但凡刘表胆子肥一点儿,支持刘备在攻下叶县后,顺势攻打颖川昆阳,历史便极有可能被改写!
因为昆阳北边,便是许都!
刘表、刘备一旦与袁绍那仨龟儿子联合起来…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我滴个乖乖啊!
唉!
言归正传。
按照刘备兵临叶县(南阳郡北端)的喜人成果来看,其兵力无疑相当充足,吻合“步骑万人”的武装规模。
可知《九州春秋》或有疏漏,误将建安七年的事件录于建安六年。
叶县在西鄂县以北,刘备能够兵临叶县,必然证明西鄂县已被攻破,这可与《杜袭传》中的“贼得入城”互文印证。
而杜袭在局部战役中的表现,其实并无太多意义,因为夏侯惇、曹洪、李典等人均先后参与过阻击刘备的战役,绝非一人一地之功。
(杜)袭众死者三十余人,其余十八人尽被创,贼得入(西鄂)城。--《魏书杜袭传》
(曹洪)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魏书曹洪传》
换言之,阻击刘备,功在诸将;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至于杜袭,不过是“决围得出”、“死丧略尽”的败军之将而已。
按杜袭在事后“徙至摩陂”的惨淡下场而言,《袭传》中的种种记载,大约是讳败为胜,自文其丑,属于杜袭在文、明二朝发迹之后的为尊者讳。
这种笔法在《魏书》之中相当常见,此处兹不赘引。
说得直白些,在曹魏,这是基操。
其实陈寿虽然未曾明言,但按照传主的仕宦履历,可知杜袭在此役之后明显受到了贬谪待遇。
是以《袭传》中,西鄂失守后,杜袭的宦途出现断档。
他再次登场,是缘于钟繇、荀彧二位颍川同乡的先后保举,担任散官性质的“议郎”以及“丞相军祭酒”。
(杜袭)遂收散民,徙至摩陂营,吏民慕而从之如归。司隶(校尉)钟繇表拜(杜袭)议郎、参军事。荀彧又荐袭,太祖以(之)为丞相军祭酒。--《魏书杜袭传》
按曹操由司空升任丞相,事在建安十三年(208),可知杜袭在兵败西鄂、逃归乡里(202)之后,其实经历了长时间的履历空白期。
这也反衬出《袭传》中的“吏民感恩,咸为用命”、“决围得出,死丧略尽,而无反背者”、“吏民慕而从之如归”等赞美之词是何等荒诞。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至于杜袭率领“五十余”壮士阻击荆州“步骑万人”、“阵斩数百级”之事,恐不乏溢美之词。
刘备军队的战斗力若是如此不济,绝不可能兵临叶县,还在博望重创过夏侯惇、于禁等名将。
刘表使刘备北侵……(夏侯)惇不听,与于禁追之,(李)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魏书李典传》
(刘备)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赵云别传》
我们再来看看,杜袭与故主刘表的关系问题。
《袭传》中另有一处不甚起眼、但颇富深意的记载,即“魏国既建”后,“(杜袭)为侍中,与王粲、和洽并(见)用”。三人由于攀比争宠,还爆发了言语冲突。
(杜)袭尝独见(曹操),至于夜半。(王)粲性躁竞,起坐曰:“不知(曹)公对杜袭道何等也!”--《魏书杜袭传》
此三人籍贯相异,杜袭为颍川人、王粲为山阳人、和洽为汝南人。
唯一的相似之处,便是他们均曾做过刘表的幕客。
当然,鉴于此三子先后“弃暗投明”,抛弃刘表而追随曹操,也可被视作曹魏集团对外标榜的统战对象。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这段颇富滑稽色彩的争宠记载,也是刘表集团余党在曹营中尴尬地位的另类反映。
三人的待遇差异十分值得玩味。
其背后反映出三人受信赖程度的不同,又反映出三人与故主(刘表)关系的亲疏远近。
(1)王粲
王粲在三人之中,最不受曹操信赖。
“(王)粲强识博闻,故太祖游观出入,多得骖乘,至其见敬,不及(和)洽、(杜)袭”。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英雄记》的作者,他能够凭借才华经纶陪伴曹操“骖乘”,充当御用文人。
然而,其人受敬重的程度却不及和洽、杜袭。究其根源,是因为王粲与刘表过从甚密。
理由显见。
王粲为刘表“邑人”,二者都是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人;
首发&:塔>-读小说
且王粲的族兄王凯还是刘表的女婿。
更不必说,刘表最初其实欲招王粲为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