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天高风云淡,只怕肯登攀1(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5174 字 5个月前

在这种环境下,江东土著有着“著籍本地”的优势,无论是战是降,他们的宦途均不受影响,因此消极怠工。

但是淮泗集团与孙坚旧部,均属于流寓人士,为了自己在江东新占的一亩三分地,便不得不抗争到底。

那么问题来了…

陈到最后总结道:“吕先生,既如此,为何破虏将军之旧部及江北流寓士人,不一心追随吴侯、全力对抗卫将军乎?”

诚然如此,既然大家都是背井离乡之流寓士人,为何不齐心协力共抗赵旻?

吕范闻言,不由苦笑起来。

“叔至有所不知,从文(由此可见,吕范还是颇欣赏赵旻)求才若渴、且推出“三学制”,某等流寓士人无论还付乡党、品其名位,亦或返乡任教,皆可由正途出仕。

江北流寓士人几乎皆有家传经学,于“三学制”出仕可谓易如反掌。届时,某等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甚或可于太学、侍中寺任职也。”

侍中寺,前文已提及,在献帝刘协时代,设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六人。

“给事黄门侍郎”后被改称为“侍中侍郎”。

侍中为正职,侍中侍郎为副职。

(献)帝初即位,初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

摘自《献帝起居注》

从此,侍中寺不再是“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的冗散机构,开始有了固定执掌,负责“省尚书事”,即审核尚书台奏事。

换言之,苟哥已经开始着手架空尚书台。

苟哥就是苟哥。

苟哥为了挖墙脚挖得彻底,将他提出的这个“三学制”另辟蹊径,为天下士人开辟出另外一条仕宦之“正途”。

更要命的是,苟哥的“三学制”,针对江东流寓士人格外有效。

彭城的张昭,广陵的张纮、秦松、陈端等人,皆是此时之大儒。

江南与江北的学术风气不同,江南流行的是今文经学,江北则流行古文经学。

经学,即儒教经典学说。

今文经与谶纬等“内学”联系紧密,讲究天人感应,往往将人事变动、王朝兴衰与天象异术相附会;

古文经则重视文字训诂,与谶纬联系较少。

注意:谶即预言,纬即对儒教经典的附会。东汉光武帝迷信谶纬,称之为内学。

今文经盛行于西汉,东汉时代逐渐式微,地位被古文经取代,直到汉末马融、郑玄等人“兼采今古”,二者之争才渐告平息。不过彼时经学已经衰落,即将被玄学所替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