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致于汉初刘邦建国的时候,不得不借鉴秦王朝教训,采取封建制和郡县制双轨并行的“一国两制”制度。
当时异姓诸侯王共有七人,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和韩王韩信。
这七位异姓诸侯占据了原关东六国的大部分疆域,跨州连郡,手握重兵,对刘汉王朝自然是极大的隐患。所以刘邦又在吕后和萧何的帮助下将异姓王一一铲除,并定下“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为王!
事实证明,在封建顽固势力的怂恿和支持下,刘姓王照样靠不住。
汉文帝时发生了济北王和淮南王叛乱,汉景帝为了削藩反倒滋生了七王之乱。尽管汉文帝平定七王叛乱后,已经极大削弱了藩王权力,然而到汉武帝上位之时,封建思想仍旧影响着数量众多的读书人,以致中央朝廷人才匮乏,使得汉武帝不得不大量提拔出身低微,名不见经传的英才,甚至出现了卫青这样出身马奴却能官居大将军的人物。
就连最终为封建制度补上致命一击,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曾经都有着浓厚的“封建残存思想”。
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少习纵横之术,又兼学百家之言。一开始他是想为齐国封地君主齐懿王刘寿效力的,结果受到齐地诸生的排挤,于是他又跑到了燕、赵、中山等国展开游说,仍是受到当地士子的排挤。最后不得已,才西入长安,投到了卫青的门下,上自荐书受到汉武帝的召见后得以重用。
直到这个时候,骨子里的封建思想让主父偃仍旧期待着交好齐地诸侯,希望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历王刘次昌做嫔妃。结果却被齐国纪太后断然拒绝,连个小妾的位置都不愿意给主父偃的女儿。
这件事最终使得主父偃大半辈子、四五十年所受的排挤和委屈彻底爆发,将纵横之术用在了对付诸侯王身上,连续扳倒了燕王和齐王,并提出了赫赫有名的“推恩令”,从而导致西汉后期到东汉时期的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封国诸侯再无征辟任用属国官员的权力。
在这样一种国情背景下,当兼学了百家之言的儒生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以法家、道家、阴阳家、儒家思想为基础,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和“君权天授”等理念时,自然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加赞赏。
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种统一思想,统一人心的策略就成了汉王朝新的国策。
此后,“君权至上,天无二日”的理念逐渐深入读书人群体,天下英才不再局限于地域故国的观念,纷纷以入仕中央朝廷为荣耀。
但汉王朝立国后行的是法家霸道,既然明白“侠以武犯禁”,并且想出了一系列针对侠群体的手段,又怎会忘记它的前半句叫“儒以文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