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感恩心,感恩心的目的就是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其实离开痛苦又更重要了,他暂时没有什么安乐的功德还不是很重要、不是那么急迫,但是离开痛苦就非常急迫了。
这个痛苦的生起,在经论上的说明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业力,就是有这个罪业,这种业力是属于外在环境的逼迫,比如说他没有饭吃,这个是痛苦,冬天他没有衣服穿,这也是痛苦,这个是属于身苦,这种感官的痛苦,感官的痛苦是比较短暂的,因为外在环境的因缘消失以后,这个痛苦就消失了,所以这个感官的色身痛苦是短暂的;
第二种痛苦是内心的痛苦叫忧愁,内心的痛苦来自于内心的烦恼引生的,我们从自己的观照知道「其实内心的痛苦对我们的影响杀伤力是很大的」,它可以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三年在内心不断的折磨你,你总是挥之不去,如果你不能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它,这个障碍会相续下去,而且会增长广大,那么佛法的对治就是要破除他的爱取。
就是说其实他所执着东西本身是一个无常的东西,但是他产生常见,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无常的观、以无常的道理来开示他。在《无常经》上说:「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就是说「假使妙高山」,即使是一个很坚固的高山,它时间到的时候也是被无常的力量所破坏;大海那么的深广无涯,但是因缘一到也是有枯竭的一天;乃至于大地跟日月,总有一天都会消失掉;所以我们觉悟「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也就是说其实财宝、眷属、禄位的本质是无常败坏,而我们一定要执着它!就是说这个问题不是外境有问题,就是你的心产生了颠倒、你认为它是常的,所以这个地方就产生了忧愁。
无常观能够破执,不过如果从大乘的角度,我们只是无常的开导还是不够,就是说人总是有一个归依处,你把他执着的东西用无常观破坏了,你应该再给他另外一个所缘境,你应该告诉他「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就是你应该要把心思安住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才是你的归依处。
好像一个小孩子,他没有智慧观照这个差别因缘,他拿到一个有毒的蛋糕,你说:「这个蛋糕不能吃,这个蛋糕你吃下去,虽有暂时的甜美,但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个蛋糕不能吃,你给我另外一个没有毒的蛋糕啊!」我们应该给他另外一个清净安乐的蛋糕。这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以无常的智慧乃至于三宝的功德来开导他,使令他从这个世俗的执取跳脱出来。
壬二、非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非染违犯。
我们今天没有去开导他,实在是事情太过忙碌,你有种种的事缘,你懒惰懈怠来遮蔽你的菩提心,暂时遮蔽你的菩提心,这种情况不是依止嫌恨心,所以过失比较轻。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应知如前于他事业不为助伴。
「于他事业,不为助伴」,这个我们看第四十七页倒数第二行,不为助伴戒有十二个开缘,为了增加我们的印象,我把它念一遍,就是我们不慰忧恼戒的开缘跟不为助伴戒是一样的:
若有疹疾;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
这个开缘的情况完全一样。
我们回到《讲义》第五十二页。不慰忧恼这当然很重要,我们的障碍,说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障碍,这个障碍的本身是从内心的妄想变现,换句话说,这个障碍是从内心生起,而最先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读佛学院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闭关,他闭关请我帮他护关、帮他送饭,刚开始什么事帮他招呼一下,他那个时候是专心拜佛,一天拜三千拜阿弥陀佛,他是准备拜三年。拜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内心起了一个很大的烦恼,他那个时候把我叫过去说:净界法师,我现在内心当中有很大的障碍冲不过去了,我不管持咒、念佛、修止观,就是完全过不去,我一定要出来,非出来不可。
我说「你再想想看」,这个时候我就给他开导一些佛法的因缘观,差不多讲了三十分钟左右,三十分钟也不是很久,讲完以后他心开意解。
他告诉我说:奇怪,你跟我讲这个道理我都知道(呵),我都知道,但是你跟我讲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一样。后来我就知道当局者迷,你自己跟妄想打成一片的时候,你自己容易颠倒,这个时候旁边的善知识很重要,所以说修行为什么要同见、同行的善知识,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善根,但是我们的内心也有烦恼,诸位要知道我们是有烦恼的众生,这个烦恼是潜伏在内心的深处,既然有烦恼,有因缘的刺激它就会出来活动。
谁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谁没有障碍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善知识不加以适当的帮助、开导、安慰,他可能就会因一时的颠倒而退转,前功尽弃。
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天台小止观》警告修行者:初学者你不要一个人住,你一定近善知识,依止大众僧团,依止同见同行同梵行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修行,整天唱歌跳舞心外求法,你都感觉不出你的烦恼;但是你真实要修行的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就很容易把你内心深处的烦恼逼出来,逼出来的时候,你自己会颠倒,你自己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自己就觉得不对劲,修行不得利;这个时候旁边的善知识用清净的法语开导你就变成非常重要,旁观者清,他这个时候,在你正念跟烦恼打成平手的时候,他适当的拉你一把,这个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这条戒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大家要互相帮助,我有障碍,你拉我一把,你有障碍,我开导你、我拉你一把,这样子大家依众靠众,大家都得到增上,这条戒是这样的意思。
庚三、不施财物戒
辛一、有违犯
壬一、染违犯
前面一条戒是属于内心的忧恼、内心的障碍;这个地方是色身的障碍,就是物质的匮乏,这当中分两科,壬一是有违犯,这当中先看第一科的染违犯,看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