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战国四名将~德圣——廉颇(1 / 4)

十朝代 寇佛 11122 字 2023-05-19

廉颇(前327年-前243年,字洪野,赢姓,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赵惠文王在位前期,东方六国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强国。

赵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名将乐毅同时担任燕、赵之相,联合秦、韩、魏,形成五国联军伐齐,大败齐军。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齐宣王统治的时候,齐的国家很强大。齐宣王凭着自己国家强大的力量,逐渐干涉别国内政,还逼死燕王。燕王的儿子燕昭王继承王位,发誓要为父亲和受苦受难的燕人报仇雪恨。他利用战略家苏秦,派苏秦向各国施压,说服他们一起共同抵抗齐。公元前284年,燕国攻打齐国,并且叫上了另外五个国家一起。

他们一起从四面八方攻打齐国,齐国很快被攻陷了7多座城。赵国派遣的将士是廉颇,他骁勇善战,没有多久就把齐国的阳地和晋地攻占了。战争很快把齐国从一级强国降为二级强国。齐国再也没有与秦国相比的资格,而是地位也被后来的赵国所取代。

战争期间,秦国通过赵国与齐国作战。此时,齐国派遣说客试图通过给予领土来使赵国保持中立。然后他命令前线部队大规模撤退,正好秦军经过。面对赵的两不相帮,秦王很不高兴。赵王知道秦国在这片领土上对自己有意见。迫于压力,他派遣了一些军队象征性地说,廉颇的6骑兵属于古代保护北疆的部队。

廉颇的军队离得太远,当大军都撤回了赵国时,还没有接到撤退的消息,直到王赵派遣新的部队到齐赵前线。被赵王遗忘的6骑兵成为当时前线唯一的部队。这就是廉颇的出名之战是上天赐予的机会。六千骑兵配合着乐毅一起伐齐,突然出现在了齐国的阳晋地带。他一下子攻克了齐国的多道防线。

廉颇,廉大将军,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无比高大的,然而,那是文学,是舞台,也就是说,高大的英雄廉颇,只是个艺术形象,而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廉颇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差很远的。廉颇的原始事迹几乎全出自《史记》,特别是专门为他设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想了解真正的廉颇,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这些原始的东西,而不应该受到文艺作品的影响。

大将军廉颇攻齐、魏、燕等弱小国家,可谓是战绩赫赫,但是面对主要敌人秦国,就不是这样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赵王又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结果是赵奢“大破秦军”,打了胜仗。同样是“道远险狭”,在赵奢看来是胜利的条件,而在廉颇看来却是不能出兵的理由。在秦军面前,畏惧不前的廉颇与赵奢的对比是多么鲜明啊!

司马迁既然是专门为廉颇作传,就不可能掩其战绩而不书的,然而,记廉颇的对秦作战仅仅一次,就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看得出来,赵国是在“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无人可以出征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让廉颇出战的。司马迁说的话很实在。结果如何?战斗一开始,“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障四尉。七月,赵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因首战失利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廉颇的坚壁不出,并非像有人说的那样是英明之举,而是不得已而为之。长平之战,双方前后参战总人数当以百万计,旷日持久地磨蹭下去,谁都承受不了。如果廉颇能在远道而来的秦军立足未稳部署不定时给以重创,长平之战应该不会是这个结局。可是,由于廉颇初战失利,既而是消极防御,使得秦军有了重新调整部署的时间:一、调白起担任主帅;二、秦王亲自到前线督战;三、“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至此,赵国败局已定,就是谁也无力回天。坚壁不出,并不是赵国的战略初衷,因此“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撤了廉颇的主帅职务。赵王的怨怒是有根据的,被撤主要是廉颇本人战绩不佳,秦国的反间计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根本原因还是廉颇违背了赵国的作战意图,作战失利。

长平之战,伤了赵国的筋骨,后人皆大骂赵括,其实,败势先已由廉颇铸成了,纵是孙子吴起他们来了,也无可奈何。由此看来,廉颇只能欺负小国,在对强秦的作战中就不行了:第一次是害怕,连出兵都不敢;第二次是失败,并无英雄的样子。

的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就说,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但那时是秦国着力南下,主力在巴蜀荆楚,赵国与周围国家相比尚属强大,廉颇假借着虎威,尚可打一些胜仗。但在秦人来攻时,他与赵奢、李牧、蔺相如等敢打敢碰的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赵奢、李牧、蔺相如都没有廉颇名气大,这是因为廉颇还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由于负过荆请过罪,仿佛廉颇是个襟怀坦荡、勇于改过的君子。可是,他这个人有了错误就改,改了却再犯。长平战后,赵王曾再次起用廉颇,“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比以前更重用了。赵悼襄王立,因燕人乐乘伐燕有功,“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别人比自己功高了官大了,廉颇就犯了老毛病,把人家乐乘撵跑了还不算,竟然弃强秦压城的国家于不顾,为了个人怨愤,再一次耍小孩子脾气,跑到别的国家去了。可能是魏国也看明白了廉颇这个人,“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但没有重用,而且不信任他。后来他从魏国又跳槽到了楚国。在楚国,他也没得到重用,这时,他说出了“我思用赵人”,可惜,为时晚矣。最后,廉颇老先生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客死在异国他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记廉颇、赵奢、李牧、蔺相如四个人,以攻战取胜论,赵奢、李牧、蔺相如三人皆在廉颇之上,司马迁以廉颇为记叙之首,并非是因他功勋最着,而是因为廉颇居赵为官时间最久,以他为主线便于叙述赵史,以补《史记·赵世家》之简约。

作为艺术形象的廉颇,可以保留其光辉,但是对于历史的廉颇,必须要实话实说。

赵惠文王初年,秦国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国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赵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威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被封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的官阶。

公元前278年,廉颇又率军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