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截陡坡上坠向隧道口的小粒石块的铁丝网,设置在山坡下部的缓坡地带或在路基旁侧。用木料或钢筋混凝土制成立柱埋入岩层内,露出地面15~2米,立柱间距一般3米左右。柱间张拉钢丝网,略呈弧形,借以减小坠落石块的冲击。拦石网可设置一级或多级,也可与拦石墙配合使用。
岩质边坡落石(亦称滚石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滚石的规模相对干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小,但具有突发性强、难预测、随机性强等特征,易造成人员伤亡、道路毁坏。露天排土场一般容积较大;堆放较高,其最终边坡角一般较小;低于岩石的自然安息角;因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低;高空滚石便成为主要的危险源,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毁坏口对于滚石防治一般在其下游设置拦石结构;传统性的一般包括混凝土拦石墙、落石缓冲槽、拦石栅栏等。
排土场每一台阶排弃坡度35°,最终堆积边坡角28°,台阶高度15米。由于排土场四周地形较平坦,设计在其四周修筑拦石坝;拦石坝与排土场底部的距离为5米。
安巴山问左宝明:“左站长,学校周边的拦石坝能够阻挡周围的泥石流吗?”
左宝明说:“安书记,拦石坝钢筋混凝土坝体厚两三米,高四五米,就是山体垮塌也威胁不到咱们的学校,况且还有引流沟。”
“你又在学校西面筑台干什么?”安巴山又问左宝明。
左宝明说:“筑台准备建房,以后拆除村里的土木建筑可以建设新型钢筋混凝土建筑,让人们不再惧怕暴风雨和泥石流。”
“利用土岭筑起的高台高于周围数米,外有钢筋混凝土护坡,可以说以后建房会一劳永逸,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垫基而发愁了。”安巴山说。
“高台筑完以后,可以在高台上盖3栋左右的房子,咱们村能够集体搬迁至此居住,东、南和西面雨水沟可以把与雨水引至南河里,生活污水经过污水站净化以后也排放到河里,这样雨水和污水分流而治。”左宝明说。
“这样真的很好,山清水秀与空气清新不再是梦了,以后咱们的新农村有了新面貌,人们定会乐开颜的。”安巴山说。
“彝族的建筑风格我不是很了解,我要全力带人扩建养殖场和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建设民房的事情您负责,我不再过问。”左宝明对安巴山说。
安巴山说:“彝族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融合了实用性、美观性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屋顶通常呈‘人’字形,这是彝族建筑中的一个典型特征。屋顶的上部被称为‘霏’,也就是母板,而下部对应的是‘格’,也就是公板。这种屋顶结构体现了彝族对立统一的世界观。
墙体材料多样,可以是土坯、石板、木板等,土坯房主要使用土坯垒砌,而瓦板房则使用木制的瓦板覆盖屋顶。此外,还有如土掌房这样的建筑,其墙体主要由泥土构成,上部架设横梁,形成稳固的结构。
建筑注重装饰,无论是内墙、屋檐还是门窗,都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内容多为象征性的动植物图案,这些装饰反映了彝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
建筑结构简洁实用,不需要现代工具和高科技设备,全手工建造的建筑方式使得每一座房屋都是独一无二的,房屋的内部布局通常是三至九层的空间,围绕火塘展开日常生活。
村寨分布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通常选择地势较高、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区聚族而居。不同地区的彝族建筑也有所差异,我们这边以瓦板房为主,贵州和云南北部的则以土掌房居多。”
左宝明接过话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修房盖屋都喜欢用砖瓦或者木料来建筑,但是你们却用一种‘原生态’的技术,修建了独特的‘土掌房’,这是拥有5多年历史的传统民居。和大多数建筑不同之处是房子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这种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良好,非常实用。
在现存的一些彝族建筑中,这种土墙是用沙土和石子混合起来制作而成的,在墙壁上常常放上旧的衣服等物品以防止雨水渗透到下面。彝族人比较喜欢奇数,因而一般在修建房屋的时候常常留三个小口作为窗户,这样既能通风照明也能保证冬天的时候不会太冷。
建造房屋对于你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房屋一个家庭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中心与重心。建造一所房屋首先要去选址,尽量选择山区中地势平坦的地方,古匠人习惯用手臂丈量需要修建的房屋的长与宽,称为‘排’;选好址后开始打地基,如果在这时挖到古人的骸骨,那么这块地基就不能继续使用了;接下来是建造基墙,需要请‘毕摩’来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进行建造;一般的建筑一个月左右即可完工,使用较好土质建造的房屋可以使用1年左右。